開眼電影 ﹥亂青春 Beautiful Crazy

延伸閱讀

導演/編劇/幕後團隊介紹

我刻意用不一樣的方式寫《亂青春》,因為想讓演員和我自己在拍攝時,能夠擦槍走火。三個人在生命中的某段時光,曾經和其中一個人緊密

導演/編劇介紹

李啟源,畢業於政大心理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碩士,及巴沙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電影碩士。他是台灣著名的作家及詩人,他的文學作品曾獲得中外文學詩獎、及中國時報副刊文學獎、聯合報副刊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各大文學獎項的肯定,電影劇本作品《牆眼》、《少女殺人日記》分別於1991、2001年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1992年到1995年之間,拍攝了數部短片作品,並完成了電影劇本《颱風紀念日》,這部電影劇本得到國際上優秀劇本大獎。1997年,他首度執導的劇情片《颱風紀念日》,在美國各大影展得到熱烈迴響,並得到1998休士頓國際影展新導演銀座獎及Dance with Films最佳攝影獎,並獲邀為1999台北電影節國際影展參展影片。

自1998起,即在好萊塢影視後期製作公司New Island Entertainment擔任創意總監一職,2005年回台完成輔導金劇情片《巧克力重擊》,並入圍包括東京國際影展、阿姆斯特丹亞洲電影節、台北電影節、香港亞洲電影節等多項國際影展。2008年完成的電影「亂青春」榮獲2008年德國曼漢姆影展榮獲國際評審團讚譽獎,更於2008年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2009鹿特丹影展受邀放映,在國際影壇廣受好評。目前兼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並且籌備2009拍攝電影《沈默的愛》。

在我眼中,青春雖然粗糙,但是美麗。
導演的話

我刻意用不一樣的方式寫《亂青春》,
因為想讓演員和我自己在拍攝時,能夠擦槍走火。
故事很簡單,寫三個女孩的青春亂事。
三個人在生命中的某段時光,曾經和其中一個人緊密
相連,有的發生在過去,有的正在發生。

這些生命的吉光片羽會交錯在一起,靠的不是邏輯的因果,
而是當事人不斷的對我們述說他們的青春情事。

這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愛的電影。
-李啟源

工作人員介紹
攝影師:李奧納多‧瑞特‧亨瑞奇(Leonard Retel Helmrich)
出生於西元1959年,1986年畢業於荷蘭電影學院。李奧納多‧瑞特‧亨瑞奇發展了獨特的「單攝電影技法」(Single shot cinema),他所拍攝的電影《月亮的形狀》更曾經榮獲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首獎及美國日舞影展最佳紀錄片。

在拍攝《亂青春》的期間,李奧納多‧瑞特‧亨瑞奇保留了大量即興現場的演出,希望可以抓住青春的味道。他大量運用單攝電影技法的風格─以一台攝影機,拍攝如行雲流水般一鏡到底、動線華麗的鏡頭。這種手法,能讓觀眾隨著上下左右、前進後退,自由移動的鏡頭,活動自如地穿梭在影片人物的場景裡。他打破傳統遠景、中景、特寫的分鏡概念,將所有分鏡概念都納入一個鏡頭的運動裡。也因此,攝影師本身的美學風格也成為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李啟源導演欣賞的正是李奧納多以簡單、手持攝影機、卻又極注重構圖與影像美學、讓攝影機在某種流動的韻味中表現出影片的戲劇張力,充滿魔力般的攝影美學,兩人對於電影的理念一拍即合,因此有了這次共同合作的契機。

電影原創音樂:半野喜弘
日本傳奇電聲製作人 是當代日本最活躍、最重要、最有國際知名度的電子音樂大師,也是目前日本最活躍的電子音樂家。他的創作力驚人,每年持續發表新專輯,深遠地影響了許多日本、台灣及歐洲的電子音樂人;而除了專注於本身的作品外,他更廣泛地參與電影配樂、古典戲曲、舞蹈演出,在各個不同領域融合不同的藝術形式。曾受邀來台參加「第五屆城市行動藝術節─二○○七城市寓言」及「野台開唱」的演出。

在李啟源執導的電影《亂青春》裡,半野採用了鋼琴、大提琴、薩克斯風、手風琴、敲擊等原聲配器,指揮東京及大阪管弦樂團演出,展演李啟源鏡頭下那個如夢似幻的青春史詩。

他曾在名導「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海上花》、《千禧曼波》創作配樂;並曾帶領日本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繹印象樂派作曲家Maurice Ravel的《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Pavane For A Dead Princess)。除了《海上花》,還有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月臺》,日本電影方面則有中谷美紀主演的《永遠之子》、導演行定勳的《Kanon》等等。此外,他更成立自己的廠牌「Cirque」推廣更多電子音樂。目前半野喜弘往返於法國、日本之間密集地與各國音樂人交流。
電影/戲劇音樂作品

《24城記》、《站台》導演/賈樟柯
海上花》、《千禧曼波》導演/侯孝賢
《明日天涯》導演/余力為
《永遠之子》戲劇 導演/鶴橋康夫 花堂純次 白川士
《Kanon》戲劇 導演/行定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