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刺客聶隱娘 The Assassin

延伸閱讀

導演侯孝賢

侯孝賢在《風櫃來的人》(1983)和《冬冬的假期》(1984)中,從自己與工作夥伴的個人成長經驗取材,他以寫實風格捕捉鄉土人物生命力的創作路線漸趨明確,並在法國南特影展開始獲得國際影壇注意。

導演侯孝賢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全家移居至台灣,在高雄鳳山長大,曾就讀台灣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國立藝專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侯孝賢在1973年踏入電影界,曾為李行、賴成英等導演擔任場記、編劇、副導演等職務,於1981年執導首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並接著以1982年的愛情喜劇《風兒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在台灣電影健康寫實路線的尾聲中,初步累積了成功執行商業電影的導演功力。1983年,他與萬仁、曾壯祥合導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並在陳坤厚執導的《小畢的故事》擔任副導演與編劇,自此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

侯孝賢在《風櫃來的人》(1983)和《冬冬的假期》(1984)中,從自己與工作夥伴的個人成長經驗取材,他以寫實風格捕捉鄉土人物生命力的創作路線漸趨明確,並在法國南特影展開始獲得國際影壇注意。1985年,侯孝賢在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中,透過個人生命回憶,刻畫青春成長的殘酷,以及外省、本省、客家等不同族群在台灣面對歷史與身分的無奈現實。在1986年的《戀戀風塵》中,他以詩意語彙道出編劇吳念真的初戀故事。侯氏著名的長鏡頭、遠鏡頭、空鏡等個人風格,在此階段已明確成形,並與剪接廖慶松、攝影李屏賓、錄音杜篤之、編劇朱天文等人,建立起此後合作至今的固定班底。

在《尼羅河女兒》(1987)中短暫嘗試與唱片歌手的合作模式後,侯孝賢接連推出了後來被譽為「台灣三部曲」的《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和《好男好女》(1995),不僅確立了個人台灣電影大師的地位,更將台灣電影推上國際影壇的最高榮耀。《悲情城市》是台灣影史首部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的電影,也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第一部在三大國際影展獲得首獎的台灣電影,以及台灣影史首部完全現場收音的電影。描述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早年生涯的《戲夢人生》,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講述白色恐怖受難者鍾浩東與其妻蔣碧玉的《好男好女》,也再度入選坎城影展競賽片。

不斷挑戰自己的侯孝賢,在「台灣三部曲」的歷史題材後,在《南國再見,南國》(1996)中回到現代,以直接、直覺的方式捕捉演員最真實的現場狀態。接著在《海上花》(1998)中,他再創生涯高峰,交出首部古裝電影,以完全室內搭景拍出了19世紀末舊上海英租界妓院的迷離世界,也開啟了他此後潛心於女性人物題材的方向。在描繪現代都會男女愛情故事的《千禧曼波》(2001)中,他則展開了與女主角舒淇合作的第一個篇章,舒淇從此成為侯孝賢電影創作中的謬思與靈魂人物。

接下來,侯孝賢透過一連串命題作文式的創作,在各種限制中探索著另一種創作自由。他應邀為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拍攝了日語電影《珈琲時光》(2003)。與舒淇再度合作的三段式電影《最好的時光》(2005),講述了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應法國奧賽美術館之邀,在巴黎拍攝的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2007),則首度與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合作。此外他應坎城影展之邀,執導坎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中的《電姬館》(2007)。

侯孝賢於2009年起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在五年任期中不斷改革金馬獎制度,讓金馬獎成為華語電影最具權威的榮耀。他並積極聲援並投身各種社會運動,關注移工、外籍配偶、族群平等、古蹟保存、部落拆遷等議題。在由金馬獎主席卸任後,他終於投入拍攝醞釀籌備近十年的首部武俠電影《刺客聶隱娘》(2015),在坎城影展勇奪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繼楊德昌後第二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