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天使與魔鬼 Angels & Demons

延伸閱讀

片中幕後花絮

在朗霍華最新驚悚片《天使與魔鬼》中,「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古諺有其真實的意義,事實上,這部片是花上好幾個月、跨越好幾大洲完成的鉅作。

在朗霍華最新驚悚片《天使與魔鬼》中,「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古諺有其真實的意義,事實上,這部片是花上好幾個月、跨越好幾大洲完成的鉅作。

製作設計師艾倫卡麥隆與視效設計指導安格斯畢克頓要面對的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在洛杉磯重現羅馬,尤其是裡頭的梵蒂岡城。根據丹布朗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其實並不只發生在這兩處,劇情是繞著世界知名且備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品與建築物在走。因為這些地點與作品是這麼為大眾熟悉,而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又如此關鍵,所以卡麥隆與畢克頓肩負強大壓力,務求讓所有細節都能盡量真切。

全能的哈佛符號學家兼宗教圖像家羅柏蘭登教授,這次再度回到《天使與魔鬼》中。在他上一次《達文西密碼》的電影歷險裡,他已經觸怒部分梵蒂岡會眾,但這一次梵蒂岡是真的面臨生死存亡關頭,必須仰仗蘭登的專長來化解危機。梵蒂岡這次的敵人來自古老教派,他們的信徒為了達到目的,不惜犧牲一切,甚至殺人。當蘭登發現古老的神秘兄弟會,也是史上最強大的地下組織「光明會」再度興起之時,也是光明會的死敵天主教會的末日危機。光明會已經設下無法停止的定時炸彈,蘭登必須和美麗又神秘的義大利科學家薇多利雅威特拉一同前往羅馬解除危機,兩人將穿越封閉的墓室、危險的地下墓穴、荒廢的教堂、甚至地球最神秘的地底墳墓,沿著400年前神秘符號指引的光明路徑,找到解救梵蒂岡的唯一希望。

話是這麼說,但這條路徑並不完全符合製片團隊的嚴格要求。羅馬「人民聖母教堂」內可愛的「基吉小聖堂」,充滿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與貝尼尼等大師的作品,但他們完全沒辦法移動一堵牆,好讓一盞燈或一台吊臂攝影機找到最完美的拍攝角度。美麗的「勝利聖母教堂」,擁有貝尼尼的傑作「聖女大德蘭的狂喜」,她被公認是羅馬最精彩的巴洛克雕像之一,但她當然也不可能照書中的高潮情節一樣,被一場大火燒毀。再來就是梵蒂岡,即使教廷願意開放讓人進去拍片,聚集在聖彼得廣場那成千上萬的遊客與朝聖客,讓再勇敢的勘景人員都斷了念頭。

所以,劇組唯一的作法就是盡量在羅馬拍能拍的東西,然後在一個比較能掌控的地方重建部分場景與梵蒂岡本身。比較能掌控的地方,通常就是指倫敦的片廠。

「我們拍《達文西密碼》時,一部份是在巴黎實景拍攝,其他就是到倫敦市區與近郊拍攝,這是個很棒的經驗,優秀的工作人員,漂亮的場景,片廠設備也很棒。所以這次我們如法炮製感覺很合理,只是這次的主景是在羅馬,所以我們盡量把一些外觀拍起來,然後移師倫敦。去那裡除了因為上次的美妙經驗,這部片也符合倫敦相當優惠的減稅條件。」監製兼第二組導演陶德哈洛威說。「但是,美元對歐元一直貶,對英鎊也一直貶,再加上編劇工會的罷工與演員工會可能的罷工,讓公司非常緊張,所以新力問我們有沒有可能盡量在羅馬拍,然後全體回到洛杉磯拍剩下的部分。」

最後,哈洛威、霍華與劇組決定讓大家在「永恆之城」羅馬盡量捕捉鏡頭,之後再回到「天使之城」洛杉磯去重建一個可以允許燈光、攝影機與視效加入的片廠。他們打算重建羅馬的這個特別要求,也讓他們借到了新力的片廠、一個跑馬場與一座賭場。

「在羅馬的所有場景中,我們需要一個放大版的聖彼得廣場與拿佛納廣場,我請場景經理利用Google Earth去找一個離新力比較近的場地。我們以新力為中心開始畫圓,結果第一個找到夠我們使用的大空地就是好萊塢公園的跑馬場。我說:『立刻開車去那裡跟他們談,看你能不能談成,我們需要,我不知道,大概20英畝的平面停車場。』他談成了,而且那裡的人很歡迎我們,離公司又只有8英里,是個非常理想的場景。」哈洛威說。

巧的是,在假造的聖彼得廣場與拿佛納廣場西邊,就座落著大概是洛杉磯唯一的另一個假羅馬建築:洛杉磯體育館。不消說,它就是模仿以前義大利的圓形競技場設計而成。好萊塢公園唯一的缺點就是它在通往洛杉磯國際機場的路上,噴射機隨時都會從頭頂飛過,對混音師彼得德佛林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所以在好萊塢公園拍的都是夜戲,因為飛機在半夜就不再飛了,這跟真正的梵蒂岡可不一樣,那裡可是禁航區!

由於卡麥隆的工作小組早在正式拍攝前就已著手準備搭景,美術組很早就根據倫敦的片廠設計並製造場景需要的材料,現在所有東西都要打包回洛杉磯,而且要針對新的地點做微調。

「我們本來要在英國搭一個景,所有的布景都是為它設計,結果我們搬回洛杉磯,那裡的場地比倫敦稍微大一點,所以我們要修正設計。但大部分的景已經在英國都搭好了:貝尼尼在聖彼得大教堂雕的廊柱、廊柱中楣的雕刻模組、已經上漆鍍色的金屬門,這些全部要用貨櫃運走。我想我們光道具就用40英尺的大貨櫃裝了18箱,整個過程花了五個月,牽動兩大洲!」卡麥隆說。

聖彼得廣場在西岸的分身,終於從貨櫃裡探出頭來到一望無際的好萊塢公園停車場。它其實比實際的廣場要小,而且大多用夾板和泡沫塑料搭建,再搭配綠屏幕做事後加工。這種簡化並不讓人意外,貝尼尼原本設計的聖彼得廣場(其實是橢圓形的)可是能容納30萬人的大廣場。卡麥隆指的廊柱部分就圍在聖彼得廣場四周,這些多立克式圓柱四排並列,共284根,廊柱形成的迴廊上方聳立著140位聖徒與殉道者的雕像。

「我們的目標是做到原來的2/3大小,但在電影裡因為鏡頭角度、實景與布景混雜、以及特效的關係,會覺得跟實際一樣大。」卡麥隆說:「我花了很多時間與特效部門及安格斯討論,怎麼搭模型、繪製草圖、討論哪些可以真的做、哪些後來用電腦做等等,最後我們找到一個從成本或實際考量都比較有效率的作法。」

在羅馬,這些廊柱的神奇之處還可以透過眼睛的錯覺來呈現。根據《關於梵蒂岡與教宗的絕妙好書》中指出:「廣場地面上有兩個黑色大理石圓圈,站在其中之一個圓圈,望向貝尼尼的四列廊柱,嘿!你只會看到一列,第一列廊柱,其他的都消失了!離開圓圈,其他三列廊柱又會立刻出現,好像魔術一樣。」雖然卡麥隆與畢克頓不必學到這種地步,貝尼尼在藝術與數學上的天才表現還是相當神奇,令人景仰。

製片團隊重新打造羅馬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高」「低」技術。所以聖彼得廣場上的焦點,高潮戲場景之一,那根在教宗思道五世時代運來的350噸埃及方尖碑,就照等比例打造,而四周的廊柱則做得比原尺寸小一點。這是因為主角的動作場面比較靠近方尖碑,而廊柱僅權充背景,小心運用攝影機角度的話,就會讓整個景看起來好像和實景一樣大,視效可以稍後利用廣角效果呈現廊柱原本的巨大雄偉。為了做到這點,畢克頓在選定的場景地點放置攝影機,確定它們捕捉到所有細節,尤其是攝影師薩爾瓦多托提諾的拍攝角度,這樣安格斯才可以在電腦上做出對應的效果。有些「目擊攝影機」散放在聖彼得廣場,有些小HD攝影機架在托提諾的機器上頭,這樣才能記下每個攝影機角度,方便特效小組的後製工作。

就像劇組徵收的8個新力片廠一樣,一旦聖彼得廣場的戲結束,卡麥隆小組立刻轉化場景。從七月中到九月中,美術組、木工與視效組將梵蒂岡變成拿佛納廣場。這個呈橢圓形的大廣場本來是圖密善大帝興建的一座競技場,比古羅馬競技場還大。拿佛納廣場裡有三個噴泉,中央最大的就是貝尼尼的傑作「四河噴泉」,這個噴泉在《天使與魔鬼》裡有吃重的演出。劇組雖然在真正的拿佛納廣場捕捉到一些鏡頭,但部分還是需要在洛杉磯重建,因為羅馬那個噴泉永遠有做不完的修復工程在進行。

「在羅馬拍片的難處之一就是它永遠在整修,雖然我們很希望在真正的拿佛納廣場拍四河噴泉,但等我們去勘景時才發現,那些雕像外頭都有鷹架搭著。它一直在修復,永無止盡,我們根本不能在那兒拍,所以我們決定回到好萊塢公園重現拿佛納廣場和四河噴泉。」卡麥隆說。

「四河噴泉」確實是傑作,以人形雕像刻出代表當時四大洲的多瑙河、恆河、拉不拉他河與尼羅河,此外還有雄偉的獅子等動物雕像散佈在整個作品當中。卡麥隆的複製品完全不馬虎,噴泉與圓形水池都和原版一模一樣,雖然是用苯乙烯做的,但它還是撐過一星期的夜戲,讓劇組拍攝搶救被綁主教的情節。這場戲也表示湯姆漢克必須一直待在池底,因為蘭登在當時正試著救出溺水的老人。監視器後方擺著一系列的分鏡表,朗霍華用他一貫的態度拍攝這場戲:專注但不緊張。

「我們事前和替身研究過了,但多數時候我們還是仰賴分鏡表,」他說:「我以前拍過一些水底的戲。」

確實,霍華以前曾與漢克合作過一部小成本電影《美人魚》。

在卡麥隆團隊搭建的眾多美景當中,西斯汀禮拜堂也是焦點之一,與真品同等大小的場景就搭在位於Culver City的新力片廠第27號棚。諷刺的是,卡麥隆唯一沒有複製的恰恰是西斯汀禮拜堂有名的屋頂,因為那裡是架燈的地方,這樣其他地方就不用堆滿燈具。除此之外卡麥隆還滿忠實呈現出米開朗基羅的各項設計,不過為了拍片好看,他對顏色稍微做了一些變化。

「我們總共複製了大概20幅畫作,包括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卡麥隆憶道:「我刻意讓西斯汀禮拜堂的顏色比真實還要再暗一點,這樣戲服才能跳出來。」

因為西斯汀禮拜堂是每個教宗過世後,樞機主教團必定聚會的場所,他們緋紅色的長袍在卡麥隆刷淡的禮拜堂內確實相當顯眼。

重建羅馬與梵蒂岡的建物與美術作品的主要材質是大理石,使用真正的石頭既不經濟也不實際,但它上面的顏色與漸層的紋理卻讓卡麥隆團隊覺得是個有趣的挑戰,最終他們是靠一套特別為《天使與魔鬼》設計的超屌電影程式來做。

「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用大理石做出不同的教堂、樓板等所有東西,所以美術指導花了很多時間在電腦上設計各種大理石,然後把它們印在紙上、貼到牆上,經過上釉與亮光漆處理,讓它們看起來像大理石。我們先將要重搭的實景拍下來,然後我自己跟一位專精電腦設計的美術指導馬克何姆斯,再到倫敦的大理石工房收集不同的大理石資料,將它們複製後放進電腦,我們的設計基本上就是根據這份資料做的。」卡麥隆說。

美術把這些假的大理石圖案印在高畫質的接觸印相紙上,這些紙都堅韌到可以忍受拍片時期的種種折磨。但為了保護它們,尤其是複雜細緻的「大理石」地板,讓他們能經受攝影器材、演員與工作人員來來去去的磨損,劇組下令:不准穿任何室外用的鞋子走在大理石地板上,每個人,不管是進片場工作或閒晃,一律要穿上劇組發的藍色保護鞋套,就像醫院穿的那種。

這個鞋套命令對場景非常重要,尤其它到後製階段會神奇地變成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新力片廠的攝影棚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前衛劇場的製作現場,綠色屏幕包裹了整片牆,唯一的幾個擺設就是聖彼得的青銅雕像複製品;劇本裏描述的「通往石室與古墳場,被燭光映照的欄杆」;以及「聖彼得的腳」,坎比歐的知名作品,這個恰切的名字來自於聖彼得雕像的腳,它因為幾世紀來被虔誠的朝聖客撫摸與親吻,已經逐漸磨褪。還有位於梵蒂岡城下的「古墳場」,眾所周知,聖彼得的墳墓就在那裡。唯一在現場由艾倫卡麥隆自己加入的作品正是可愛、華麗又多彩的「大理石」地板。卡麥隆製作這些必要的道具是為了配合演員的演出,尤其是伊旺麥奎格那場驚心動魄的戲,他將出現在欄杆邊,全身被油燈燃燒,而一道樓梯從那裡蜿蜒而下。其他大教堂的背景,則將通通交給視效部門處理。

但為什麼一定要做地板?為什麼不省掉這個燒錢又辛苦的製作與維持工作,就讓綠幕包住地面事後再處理就好?根據畢克頓的說法,大理石表面複雜的顏色與層次,會在光滑的地面上自然呈現各種陰影與反射,這些變化太難利用數位技術重現。

和羅馬華麗的巴洛克風完全相反,卡麥隆與畢克頓還必須重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個非常現代、非常科學的實驗中心,薇多利雅威特拉就在裡頭工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如同其官網所言,是「全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學研究中心」,位於瑞士的CERN,在電影拍攝期間啟動了大型強子對撞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後續的實驗與研究將改變物理學領域,尤其「他們將研究為何自然選擇的是物質而不是反物質,以及鑽研物質是否自時間初始就存在。」在《天使與魔鬼》中,威特拉製造的一小罐反物質被偷走,變成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天主教會的基石:梵蒂岡。

卡麥隆為了工作需要來CERN參觀,而他到的正是時候:科學家正準備開始他們的革命性實驗:啟動大型強子對撞器,讓加速的粒子撞擊,以檢驗產生後的未知能量與粒子,尤其是要尋找萬物源起的關鍵與大霹靂的秘密。

「對我來說,加入這部片最神奇的部份,就是能真的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跟這些科學家與物理學家交談,看到還未正式啟動的大型強子對撞器。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重建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真是一個超級對比。」卡麥隆說。

同樣的,這次的工作也是美術組和特效組的協力成果。研究中心充滿了明亮的光線、玻璃與電腦,它就座落在攝影棚的上方,下方工作人員熙來攘往的地點,則會根據在CERN拍攝的照片與影像,重現出一個巨大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