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分裂》顯示奈沙馬蘭對多重人格的作繭自縛


《分裂》娛樂性十足,也讓對多重人格感興趣的觀眾能一飽眼福,看X教授詹姆斯麥艾維不倚靠任何特效,神乎奇技地憑精采演技轉換人格。但可惜奈沙馬蘭仍沒有巔峰作《靈異第六感》或《陰森林》的表現,無論電影想探討什麼,只剩他個人對多重人格的深深迷戀。

好萊塢從多重人格這個題目下手已經不是舊聞,可以追溯到1920年與1940版本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或1960年希區考克的《驚魂記》,甚至許多實力派演員也都利用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展現演技、娛樂觀眾,像是影帝湯姆漢克斯在2012年電影《雲圖:穿越過去未來》中,一人分飾了跨越6個不同時空的不同角色;艾迪墨菲在1996年電影《隨身變》中,一人分飾家中8位成員,這些角色演出讓明星們獲得了讚賞;然而,比起巔峰時期對多重人格的發現,如今在好萊塢,多重人格這個題目,編劇與導演們似乎顯露出窮途末路的疲態,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即便《24個比利》將搬上大螢幕的傳聞,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人們對多重人格並沒有與時俱進的新觀點。


奈沙馬蘭耗時多年製作的新片《分裂》,劇本略有新意,但還是僅止於繪聲繪影的娛樂描述,裡頭關於多重人格的概念不脫照本宣科,雖然X教授詹姆斯麥艾維在電影中一次分飾24個角色,遠遠超過以往好萊塢明星任何飾演的角色數字,也表現出十足厲害的演技,不倚靠任何特效,全憑演員如實精采表演不同靈魂存在於一個身體的刻劃;但可惜奈沙馬蘭新片《分裂》,沒有以往《靈異第六感》、《陰森林》的表現,無論電影想探討什麼,只剩他個人對多重人格的迷戀,甚至到了執迷不悟的境界。

如果問心理健康領域最大的敵人是誰?大概就屬這些放大社會偏見的娛樂產業了,通常呈現給觀眾看到的,就只是「簡化的驚悚刺激」,將百分之一的極少見案例簡化誇大,好達到戲劇的張力與效果。往往編劇只消細心研究一番變態心理學的教科書、《24個比利》、《三面夏娃》,還有一些文獻案例,然後就寫出了電影劇本,勾勒一個架構,讓觀眾半信半疑。至少這還是有作功課的。


奈沙馬蘭分裂》追隨在探討多重人格的理論裡,運用了早期受虐,尤其是性虐待方面的創傷,導致自我意識、認知、記憶的解離,電影也運用了一些關於人格轉換的案例敘述,例如人格會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性別、喜好與價值觀,在轉換時人格可能像是在一間房間裡,交換拿到「光」,或是站到舞台上,表示人格享有掌控身體的機會。

而《分裂》中最詭異的描述,不是詹姆斯麥艾維所飾演的主角凱文,也不是對比凱文經歷的《女巫安雅泰勒喬伊的角色凱西,而是奈沙馬蘭刻劃的治療師角色,由資深演員貝蒂芭克利飾演的弗萊徹醫生。


弗萊徹醫生說她非常熱愛這些受苦的病患,希望社會正視他們的存在,而她的治療方式是非正規傳統的,所以觀眾不會看到她試圖去協助她的病人整合人格,讓人格統一,而是詔告天下,多重人格分裂其實比一般人可能更加偉大,他們各自的存在是有意義,社會需要調整適應他們的存在。這是一種很浪漫的治療想法,但與整部電影走向完全格格不入。弗萊徹醫生對多重人格的執迷,召喚到凱文最邪惡人格的反撲;而編導奈沙馬蘭對多重人格的執迷,恐怕召喚到的是真正患有多重人格的人士反撲,搖頭表示,時代已經進步了,網路那麼發達,怎麼也導演沒真正去接觸他們、認識他們,就拍了這樣一部驚悚片?

詹姆斯麥艾維所飾演的主角凱文,從小因為被母親不合理的對待,在極大壓力下出現眾多的人格,存在身體內。在此,我們看不到人類大腦奧妙神祕之處,即便野獸的人格呼應人類大腦的神奇,但也只是刻劃了身存於凱文內,彷彿超級英雄般的人格變換,戲劇性的製造出戲劇效果,然後結尾來個奈沙馬蘭過去作品的角色現身,導演留給觀眾他拿手的懸念。


分裂》娛樂性十足,也讓對多重人格想一探究竟的觀眾能一飽眼福,不過至今電影在此主題上所締造的佳績,大概就屬製造了一系列利用多重人格的神祕性,創造出數部膾炙人口的「驚悚」作品,以及擔任角色的演員,所展現令人讚嘆的演技。除此之外,社會對於此種狀態的描繪與脈絡,仍是停留在多年前神秘與恐懼,未有進步。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87】 20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