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給我一個參選的理由》:素人參政的雙面哲學


政治一向是劇場的熱門主題,在這個新劇本裡,David Hare所選的主題還是相當有新意,新媒體時代的素人參政,因單一議題被塑造成人民英雄,卻也因為歸附大黨或自組小黨時,這些英雄的形象輕易隨之破滅。

政治一向是劇場的熱門主題,而在這個全球政權體制都詭譎多變的時代下,政治的荒謬與娛樂化不僅是眾人所關注的事,也與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種氛圍裡,大衛海爾(David Hare)所創作的《給我一個參選的理由》(I Am Not Running)是一齣政治戲,卻也是一齣個人戲,圍繞在女主角Pauline Gibson身邊的不只是政治課題,更多的是她的性別、原生家庭、感情、友誼與工作,如何影響了她的參政。

在這個新劇本裡,大衛海爾試圖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解釋檯面上政治人物的另一面,他將Pauline的成長時間線打散,以非線性時間的方式切進Pauline人生的不同點,讓觀眾看著Pauline在愛情上的退縮,在工作上的忿忿不平,以及對原生家庭在理智上逃離,卻在情感上不斷被往回拉的痛苦無奈。


媒體檯面上的Pauline則是單一議題的鬥士,是年輕人崇拜的對象,因對鄉村醫療問題的挺身而出,而獲選為無黨籍議員,從而與前男友Jack所在的左派工黨產生若即若離的關係。

觀眾先看到Pauline在愛情與工作上的盲點,才看到Pauline在家庭中的傷痛,然後我們看到一個人在自己人生中的其他時刻,尤其是在重要情感抉擇的時刻,是如何無可避免地複製著原生家庭塑造出來的模式。

公眾形象裡的Pauline雖然著墨較少,但與Jack之間在政治與議題上的分歧爭執相當精彩,充斥著對政黨,尤其是左派政黨,滿滿的諷刺。

編劇在單獨處理這兩條線時的表現都相當不錯,然而當大衛海爾試圖將檯面上與私底下的Pauline以「參選與否」這條主線串聯起來時,卻處理得差強人意,觀眾基本上無法第一時間強烈感受到兩者之間的關聯性,雖然因此讓劇終Pauline站出來確認是否參選時充滿懸疑性,卻也讓結局無論是參選或不參選,都失去說服力。


不過單就題材而言,大衛海爾所選的這個主題還是相當有新意的,在新媒體的時代,素人參政的可能性被大大提高,Pauline因單一議題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塑造成人民英雄,就台灣觀眾來說其實可以很容易找到相似的對照。而當素人參政的最終結果轉為歸附大黨或自組小黨時,這些平民英雄的形象卻輕易隨之破滅,這種心理轉變無論在公眾人物本身或在支持他的群眾身上都顯得十分耐人尋味,為什麼人還是那個人,但形象上卻能有這麼大的落差?究竟是群眾原本的認知錯誤,還是政黨化的標籤其實也並不理性?而政黨的存在原本是民主社會的基礎,卻為何在現在社會裡普遍成為醜惡的象徵?這些問題在劇終Pauline做出決定時,都很能激發觀眾的自我檢視。

演員的部分,席安布魯克(Siân Brooke)對Pauline的詮釋整體而言失之過於外放,她在處理Pauline堅持反抗與沒安全感的那個面向時十分成功,但在幾個需要內收的片段則比較難讓觀眾感受到情緒的轉折變化,最明顯的敗筆發生在最後要從與Jack的爭吵轉而回憶在公園的早晨時,席安布魯克似乎很難靜下來帶領觀眾真正觸及Pauline的領悟與感受。整齣戲最大的亮點還是席安布魯克艾力克斯哈塞爾(Alex Hassell)對戲時由Alex主導節奏而帶出來的火花,尤其在兩人最後一段爭吵上,搭配劇本裡那一番對於政黨政治的標籤、左派政黨的矛盾、政壇上的傳統與性別歧視的交鋒論證,真是精彩至極。

只能說《給我一個參選的理由:英國國家劇院現場》還是有些可惜了,使用的題材和切入點都相當有趣,片段的場景鋪排極具亮點,但全劇缺乏整體感,使故事主軸模糊不清,讓結局失去了應有的力度。

本期焦點-【v.738】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