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布魯克林孤兒》觀後感:英勇對抗巨人


《布魯克林孤兒》改編自艾德華諾頓很渴望放到大銀幕的同名小說,電影營造紐約舊城市的生活圖像,試圖藉主角萊諾深入的事件與細節,讓觀眾將拼湊連結美麗城市底下的陰暗面。

艾德華諾頓在執導這部電影作品時,處處透露他對戲劇的忠實與熱情,在他本次執導、編劇與主演的第二部電影《布魯克林孤兒》,片頭的字卡以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的名言「有巨人的力量固然好,但像巨人那樣濫用力量就是一種殘暴」為故事點題,遙相呼應莎翁劇中對自己與市民採雙重標準的上位者,以此開啟故事中的黑色謎團。


布魯克林孤兒》改編自艾德華諾頓很渴望放到大銀幕的同名小說,小說背景在1999年,但他讓背景往前至50年代的紐約城市,貼近他想呈現的某一時期黑色電影的氛圍。故事描述,萊諾替私家偵探老闆法蘭克米納工作,萊諾和偵探社其他同事都是孤兒,受米納任用照顧,而萊諾是其中最特別的一位,有妥瑞症與強迫傾向,但米納看重萊諾,認為萊諾不是怪胎,他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和敏銳謹慎的頭腦。

米納涉入一件與紐約布魯克林市有關的案件,掌握到一個秘密。米納希望以此做威脅,得到大筆遮口費,卻沒想到因此喪命。米納死後,萊諾決定要找到真相,為米納報仇,卻逐漸挖掘出城市內部的腐敗。


艾德華諾頓為電影設下很好的色彩、調性,鏡頭與場景都顯現一種舊時代的蕭條和典雅氣氛,有足夠份量的陰謀與龐大的謎團,扯入政客的腐敗、愛情、黑幫、種族、社會居住正義,以及爵士樂的流行。電影故事起頭至法蘭克米納死前的第一幕,訊息多但節奏迅速有力,敘事緊抓觀眾情緒與理解,甚至製造一段追逐的小高潮。然而到第二幕,節奏趨緩,訊息量更大,對喜愛推理的影評影迷來說,難免有肚裡接連塞進太多精緻大魚大肉,實在難以消化的感受。這並非說這部電影很差,相反的,電影營造紐約舊城市的生活圖像,試圖藉主角萊諾深入的事件與細節,讓觀眾將這些訊息拼湊連結,和萊諾一起組合散亂的拼圖,在腦海中構築起整個事件的過程,也從中窺見城市景觀設計底下,那些方便、美麗背後的陰暗面,被犧牲的小人物市民。

角色部分,在亞歷鮑德溫演出的權力高官與艾德華諾頓演出的城市小人物有充滿張力的對比,艾德華諾頓也在萊諾這個角色下足功夫,讓他快速轉動的腦袋、焦慮、強迫的狀態都流暢地傳達給銀幕前觀眾,觀眾能毫無困難的喜歡上這個角色,對他同理與尊重。


不過,《布魯克林孤兒》城市中的黑色調性,也因為萊諾角色的毫不妥協、他的毅力與頭腦,顯得不那麼「黑色」和「絕望」,反因為萊諾的存在,為結尾注入一股正面的力道。電影尾聲呼應開頭莎士比亞的句子,「布魯克林比它想像的更大」,襯托出小人物對抗巨人的英勇行為,因而,與其說《布魯克林孤兒》是黑色電影,其實它更像帶著文學性的戲劇作品,傳達艾德華諾頓的思想和人文關懷。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734】 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