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判決》觀後感:沒有道德沒有人性的法律


通過《判決》的幾樣案件審理,在法律、人性、道德的思辨,以及法官菲歐娜的角色,觀眾似乎難得的能從法官的角度了解到法律為何物,甚至能明瞭為何會有人們口中的「恐龍法官」。

判決》改編自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由伊恩麥克伊旺親自撰寫電影劇本,而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對這部作品的執導可說是亦步亦趨地按照劇本執行,中規中矩呈現伊恩麥克伊旺的故事,演員艾瑪湯普遜菲昂懷海德(Fionn Whitehead)則給予了角色說服力並合作貢獻了劇中一幕高度衝擊心靈的一吻。


電影描述資深而公正的高等法院女法官菲歐娜(艾瑪湯普遜 飾)在她的婚姻觸礁之際,接下一件官司,她要判決未滿18歲的白血病男孩亞當(菲昂懷海德 飾),是否該違背他個人信仰的原則,給他輸血治療,以免他走向死亡。

判決》全劇的敘事架構清楚而完整,藉由深入表現法律核心系統──女法官菲歐娜的角色生活、立場、台詞和她在判決前後的行動,有力的突顯出法律的全然理性,以及法律與人性和道德間的衝突。在電影開場菲歐娜對於連體嬰的判決,立即給觀者定義出法律與道德的相斥。通過菲歐娜對連體嬰的結論,得出法庭不是道德的專家,而是遵循全體最佳利益的擁護者。在菲歐娜的台詞中,顯而易見地與其讓連體嬰一同死亡,不如將兩嬰孩分離,並讓其中一個最可能存活下的嬰兒續命,這便是屬於法律的判定,法律是將維持人類秩序與利益「應做」的事規範出來。

但法庭上的合理判決,不代表法官菲歐娜個人抱持的所有立場,更不代表她能將私生活也判斷的井然有序,法官菲歐娜個人的私生活隨著連體嬰的判決結果逐漸產生變化,極為明顯的是,她與丈夫傑克的感情和性生活都間接受到了影響。原本就膝下無子的菲歐娜,在這場判決後更不願回應丈夫,也對於懷孕似乎徹底打消念頭,這使得菲歐娜和傑克的婚姻關係觸礁,傑克更明明白白告知菲歐娜,他想要出軌,想搞外遇。

菲歐娜生活的秩序面臨不安穩,在她面臨婚姻危機時,以她在法院辦公室焦慮等待離家出走的丈夫傑克電話,咆哮接完電話後得迅速整理情緒,走出辦公室再進到法庭審理案件,一連串幾個組成鏡頭,刻劃出法官菲歐娜與身為妻子菲歐娜那份變換間的張力。這分情緒的張力也讓菲歐娜在處理白血病男孩亞當的案件審理中,又多了些人性。


但弔詭的是,原本按照「兒童法案」(The Children Act,電影片名原文)就能很快進行定論得出以孩童「福祉」為原則的最佳利益,反而在菲歐娜一股人性的善意介入下,讓白血病男孩亞當的案件出現戲劇性的轉變。

飾演法官菲歐娜的艾瑪湯普遜在角色面對各種處境的轉換間,恰如其分引領觀眾隨菲歐娜思考每個案件的審理,包含她與白血病男孩亞當的互動與心境;菲昂懷海德展現了男孩亞當的年輕狂熱,對宗教、詩歌、音樂的信仰再到對法官菲歐娜的著迷。而不知是導演所為,或是伊恩麥克伊旺操刀電影劇本的緣故,《判決》竟具備了和《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相同的氣息,都帶有著小說化電影的感覺。

通過《判決》的幾樣案件審理,在法律、人性、道德的思辨,以及法官菲歐娜的角色,觀眾似乎難得的能從法官的角度了解到法律為何物,甚至在一種極端情境中,可以理解為何會有人們口中的「恐龍法官」。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73】 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