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最黑暗的時刻》觀後感:幸虧有蓋瑞歐德曼的邱吉爾撐場


《最黑暗的時刻》讓主戰、主和看來彷彿是莽夫之爭,也幸好一切有賴蓋瑞歐德曼的演技大爆發,宛如影帝般維妙維肖的詮釋,演員們臉部及肢體中帶有張力的對質,加上令人大開眼界的化妝技術,種種挽救了《最黑暗的時刻》。

如果尚未觀賞過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那麼你可以先藉由喬萊特(Joe Wright)執導的《最黑暗的時刻》,得到二戰初期發展的概念,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如何再於政壇崛起,掌握行政最高權力,引領原先期望與希特勒談判或尋求調解的英國政府與黨內勢力,扭轉走向對抗希特勒,和德軍宣戰的道路。


溫斯頓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一位時勢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時勢者,是軍人、政治家、演說家和作家,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讓他在1953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位一生受憂鬱所苦的英國第一偉人,總稱自己「心中的抑鬱就像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比起旁人都要機警往最壞處與悲觀方向看的他,反而在人們陷入最黑暗的時刻,擁有了比旁人都更加清明的眼界和鋼鐵意志,可以在動盪時刻作出貢獻,引領大眾甚至一個國家繼續向前。

電影《最黑暗的時刻》以溫斯頓邱吉爾為主,切入德國德軍及希特勒開始迅速進攻,閃電戰拿下荷蘭、比利時,朝向法國,一直以來不願發生的戰爭已然展開,面對德國與希特勒的襲擊,英國政府議會怒氣高升,抨擊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朗諾匹克 飾)的绥靖政策,要求張伯倫下台。

在政治取捨下,取而代之的邱吉爾上台了,電影同時也編排一位年輕的女性打字員萊頓小姐(莉莉詹姆斯 飾),注入了一些苦中作樂的幽默感與娛樂性,讓電影的嚴肅性和一群大男人的氛圍稍稍沖淡,更多了些情感。從萊頓小姐剛新手上任接手為邱吉爾的電報、演說打字的繁重工作,領受邱吉爾突來且陰晴不定的情緒,從她的新工作觀看蓋瑞歐德曼飾演的邱吉爾這號人物的作為,他如何被任命首相,進入白金漢宮與英王喬治六世會面(也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中由柯林佛斯飾演的口吃國王),入主戰時內閣,擬定各個在重要關鍵場合發表的演講稿,看邱吉爾試圖聯合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D•Roosevelt),也看邱吉爾怎麼週旋在保守黨內的其他聲音與勢力,怎麼藉由敦克爾克的大撤退、藉由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演說,鼓舞起議會、政府與人民對抗德軍跟希特勒。

電影編排上也放入了許多台詞和片刻橋段,刻劃了邱吉爾的與眾不同。如處理打字事務的萊頓小姐對邱吉爾說:「沒有人比你會運用文字。」

例如,邱吉爾在想如何寫演講稿時,靈機一動喊者要找西元前著名的雄辯家與哲學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的著作來當參考。顯示了邱吉爾的演說與思想的厚實基底,也可追溯至他在印度駐兵時期,大量閱讀哲學、歷史作品的累積,成為他架構演說、判斷思考的幫助。


導演喬萊特與編劇安東尼麥卡滕,在交待邱吉爾怎麼臨危受命,引領英國打二次大戰,以及邱吉爾是有著集幽默風趣和決斷、脆弱時刻和驚人之語的複雜性格,將此傳奇人物生動而徹底地突顯出來;然而,導演及編劇在駕馭此二戰題材上完全毫無新意,在影像上運用了相當多強烈的戲劇性場面及風格(大型白色字卡、如畫的壯烈戰場等),但電影的傳統路線內容,其實有些空洞。

最黑暗的時刻》將焦點聚焦在邱吉爾堅持對抗的主戰立論,對比其他政客如張伯倫的主和,再藉由人民勇於一戰,甚至拒絕求和的聲音,看似編織出衝突精采的戲碼,但實則看來頗空泛。《最黑暗的時刻》可以說與《女王與知己》相似,越往後半,電影越顯出它彼此衝突的立場及立論之不足,也過於簡化。

本片最大敗筆是忽略了關鍵歷史上一次大戰的全面影響,它怎麼影響德國、英國與法國。英國與法國為什麼採取绥靖政策?是因為害怕慘烈的大戰再次發生,法國一戰損失非常慘重,德軍再度進犯,很快想宣布投降。害怕重蹈覆轍的結果,出現極力避免戰爭的聲音,如法國、如張伯倫等人,而邱吉爾在觀察一戰到二戰,事實上就是一戰後英國、法國及其他協約國的錯誤政策和害怕戰爭的妥協,導致了二戰的爆發,導致了戰敗頹喪的德國有了希特勒搧風點火,點燃了戰爭的火苗。


沒有了這些脈絡,讓主戰、主和看來彷彿是莽夫之爭、一場不知道未來的豪賭。也幸好,一切有賴蓋瑞歐德曼的演技大爆發,維妙維肖的詮釋,和他極富魅力的演講時刻,以及邱吉爾原本具備的深入人心作用的演講稿,加上演員們臉部及肢體中帶有張力的對質、一來一往,再加上令人大開眼界的化妝技術、配樂對情緒的輔佐,種種挽救了《最黑暗的時刻》,讓電影還是出現了一些光輝。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35】 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