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觀後感:烙印心中的夏日戀曲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整部電影用了很多的象徵涵義,像是未熟的杏桃,就和裡面的愛情一樣,給人一種酸澀的感覺,卻又讓人一口接著一口。

在說觀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的感覺前,先得說說,這是一部非常文藝的愛情電影,如果平日看習慣大動作刺激場面的娛樂性電影,可能不會很適應;但如果喜歡這類型電影,或是想要轉換一下風格的話,真的是不能錯過這樣一部好作品啊!


雖然整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夏日的短短六週,但就跟義大利里維埃拉這個北部的鄉間小鎮一樣,整體氛圍相當悠閒,步調也比較緩慢,讓人更能隨著角色們的互動與對話體會到其中的情感,也能順便欣賞義大利的美好風光,而其中一位男主角的年紀為十七歲的青少年艾利歐,這樣的設定相當好。

前半段兩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曖昧,加上這年紀對愛情的懵懂,除了在確認對對方的感情之外,一方面也是尋找自我定位的認定,多了一部分對於成長的探索,讓電影的內容更加豐富。在了解彼此的心意之後,除了濃烈的情感外,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關係,也透露出一絲的悲傷,無論是喜怒哀樂,觀眾都可以輕易地感受到。


當然除了故事與氛圍外,這部電影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必須歸功於演員們的優秀表現。在許多電影展現出各種風采的艾米漢默(Armie Hammer)自然不用多說,這裡必須大力稱讚堤摩西柴勒梅德(Timothee Chalamet)。除了外表就有義大利給人的一種憂鬱文藝氣息外,或許是自身的年紀也算輕,他演出了青少年那個對自我的掙扎,起伏較大的情緒,以及叛逆的感覺,整部電影隨著這個角色的情感發展譜出一首青春戀曲。

另外,整部電影用了很多的象徵涵義,像是未熟的杏桃,就和裡面的愛情一樣,給人一種酸澀的感覺,卻又讓人一口接著一口;電影中對於猶太人的談論,似乎也與當時同志身分的境遇有所結合,在艾利歐告白之後,身上戴起來與奧利佛一樣的猶太項鍊,除了是喜歡對象也擁有的飾品之外,也給人一種他對自己身分及情感的認定。更不用說兩人共用一間浴室,裡面彼此物品的交錯放置,或是鋼琴樂曲與詩詞等的運用等等,都是一次次向觀眾呈現出兩位主角的情感。


讓人喜歡《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其中一點,除了兩位男主角之間的火花之外,艾利歐父母對這段感情的態度也相當棒。與奧利佛所說的一樣,隨著故事的發展,觀眾也可以感受到父母已經發現兒子的感情,但他們並未阻擾,反而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出支持,並在最後讓艾利歐與奧利佛一起度假,為這段戀情留下燦爛的回憶。

與電影名稱一樣,兩人在確認感情之後,用自己的名字呼喚對方,而在奧利佛回到美國之後打來的電話,最後也再次做了一次這件事情。這樣的舉動不只是一種全心全意的象徵,同時也是對自我的認定,更成為這段戀情開始與結束的見證,當兩人在之後每一次說出自己的名字時,應該也會想起這段回憶才是。


這是一段夏日戀曲,無論是時間或距離,還有依舊保守的那個年代,都知道這部電影並不會有著皆大歡喜的快樂結局,伴隨著艾利歐無聲眼淚的背後,是父母親喊著他的名字,除了不同人呼喚名字而意義不同之外,似乎也透露出一切又回到了平常,感情真的畫下句點而所透露出的惆悵。

作者:慢地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27】 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