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女王與知己》觀後感:幸虧有女王茱蒂丹契撐場


《女王與知己》由《走音天后》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執導,根據印度記者斯班妮巴殊(Shrabani Basu)撰寫的書籍改編,一本蒐集、找尋及揭開了關於女王與印度僕人關係的秘史。

她是維多莉亞女王,在位最長久的英國君主之一,見證10位英國首相的更迭,並且在她統治期間,英國領土的版圖範圍擴張最大,面積至兩倍之多,擁有最多的殖民地,包含印度,並被加冕為印度女皇。

而她的情史也被廣為人傳,她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戀曲被拍攝為電影《維多莉亞女王:風華絕代》(The Young Victoria),由女星艾蜜莉布朗演譯年輕的女王時期;而在丈夫死後,她與僕役布朗的地下曖昧情史,也曾被拍攝為電影《布朗夫人》(Mrs Brown)。然而最有趣的,便是飾演維多利亞女王的巧合。1997年《布朗夫人》電影中的維多莉亞女王是由茱蒂丹契詮釋,在最新2017年描述女王與印度僕役阿卜杜勒間友誼/曖昧的電影《女王與知己》(Victoria and Abdul),茱蒂丹契第二回詮釋維多利亞女王,像是延續了《布朗夫人》的時空背景般,敘說了孤獨寂寞又年邁的老女王,在布朗的突然離世後,邂逅了高大、帥氣且健康的阿卜杜勒,將他視為心靈的知己、夥伴與人生導師。


女王與知己》由《走音天后》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執導,根據印度記者斯班妮巴殊(Shrabani Basu)撰寫的書籍改編,一本蒐集、找尋及揭開了關於女王與印度僕人關係的秘史。在巴殊的一些訪談中,她說明了怎麼注意到這段歷史──因宮殿中有不少阿卜杜勒的肖像,留意起女王與他的關係,並為了研究這段關係,她翻閱了女王宮殿的書信,也在雷德醫生的紀錄裡看到一些證實,見到形容女王一頭熱的將阿卜杜勒視為她的普西,陷入一種「普西狂熱」之中(普西,Munshi是印度尊稱人生導師的說法)。巴殊也在書籍初版後,2010年與阿卜杜勒的家人碰面,並輾轉收到了阿卜杜勒存封百年的日記,像是電影中女王學習印度的高貴烏都語,及阿卜杜勒提起水果之后芒果,讓女王想從印度送芒果到英國的橋段,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以熟練的自嘲式的英式幽默,將《女王與知己》電影第一幕女王與阿卜杜勒的內心心境與外在環境的相似對照,道出兩人即便年齡、性別、階級的懸殊,卻是殊途同歸,兩人擁有相契合的心靈,並無二致的,也都是人生路上的囚犯。女王是帝國皇室中的一顆棋子,阿卜杜勒也是大英帝國殖民下的一顆棋子。導演繼續以此幽默並帶著些荒謬、諷刺敘述阿卜杜勒與另一個印度友人到英國宮殿後的「不適應」,目睹一些文明國家中的「野蠻」行為,例如,阿卜杜勒一下船踏上英國土地,英國人驕傲告訴他:「這裡是文明!」但港邊都擠滿要錢的可憐乞丐;或是宮殿晚宴上,整晚不停奔跑,從東到西拚命喊叫的可憐小侍從。

但電影轉到後半,越是刻劃女王與阿卜杜勒間的友誼,甚至一絲絲夾帶些微曖昧,都碰不出什麼火花,阿卜杜勒個人的心境與角色後面越顯薄弱無力,空有亮麗外表。相較下,茱蒂丹契生動且有力的詮釋,兩人的關係彷彿是女王一頭熱的關心與愛戴的最佳寫照。《女王與知己》可以說有很大部分的內心戲是靠茱蒂丹契撐場,女王又是被欺騙、又是被管家、醫生、愛德華七世攪和的歧視/騎士爭端,豐富了茱蒂丹契的角色,但劇情在茱蒂丹契的女王病倒在床榻上後,期待中的戲劇性與火花也宣布真正都成空。


我們可能期待導演與編劇能更多延伸這段關係,讓這懸殊的友誼能巧妙象徵種族、階級或更永恆的命題,觀者想見到如戲中女王的精神般,再更叛逆一些的東西,走出驚喜的言外之意,可惜電影最後卻半途而廢,回歸孤單女王在遲暮之年的忘年之交,終慕也就公式化製造出預料中的阿卜杜勒被皇室趕回印度、無限緬懷女王的悲傷餘韻。而這分餘韻也讓觀眾分不清是感染了阿卜杜勒的哀傷,或是其實劇末沒有得到想像的戲劇啟發所生出的感嘆。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26】 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