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從香港創紀錄到威尼斯!溫暖寫實新浪潮名導許鞍華


2020年出現第一位榮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女人四十》、《桃姐》的金獎大滿貫名導許鞍華。她眼中的自己是老了也愛拍電影的賭徒,她鏡頭下的小人物很有感,因為電影從不是刻意的宣傳媒介。生活苦悶、想找自己就看看許鞍華的作品吧!

2020年的威尼斯影展九月展開,香港名導許鞍華不僅以《第一爐香》(2020)入選非競賽單元,更成為第一位榮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在此之前,她已創下不少前無古人、截止目前也後無來者的榮耀紀錄:2012年是首位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的女性得主;在香港金像獎方面,截至2020年只有《女人四十》、《桃姐》締造大滿貫紀錄(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而這兩部片都出自她手,此外個人還拿了六次最佳導演獎。

輝煌的紀錄,和她作品多凝視小人物的溫暖寫實風格、個人私底下的儉樸生活,像是成了對比。但正是活到老拍到老的熱情,說自己就像賭徒般不怕作新嘗試、忠於自己想拍的題材,就算可能無法迎合觀眾的口味而很難籌資,也始終走在心之所向的路上。身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領頭羊,她的招牌短髮、對人們生活的細膩觀察、不服老的充沛活力,不禁讓人想起靈魂始終年輕的法國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這就帶大家認識這位曾笑言要死在攝影機旁、電影幾乎可說是她的精神所在與摯愛的香港代表性名導許鞍華(延伸閱讀:靈魂始終年輕!最酷的阿嬤安妮華達


大家眼中的她平易近人、執著認真,她眼中的自己是老了也愛拍電影的賭徒:

許鞍華有著導演關錦鵬口中特別執著的性格。是資深影評人羅卡眼中私下相處坦率直言、平易近人的朋友,是合作夥伴攝影師關本良眼中沒有導演架子、勘景時便拿起筆記本開始作功課的認真工作者。她曾說自己不拍片會不舒服,拍片才是讓她最有精神的事。沒有感覺的拍不出來,拍片的動力總因有感而發。以感性為出發點,使她敢於挑戰具實驗性質的作品。她坦言自己每部電影都像是一場冒險,人家不敢投資很正常。甚至將自己拍片的心態形容成賭徒:「而且是一直不肯離台那種。」

難怪當別人問到年紀大了是否影響職涯,她反問:你怎麼知道老年人就不會有熱情。和母親一同住在租屋處的儉樸生活,被媒體冠上最窮導演的名號,她則認為租房的日子過得來,自己無須透過買房來獲得安全感。面對至今未婚的流言蜚語,她也直言:「30歲以前,曾考慮過結婚,兩個人可以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不過,其實我是真的不適合結婚的。我不喜歡照顧人,也不喜歡被人照顧。」表示外界不用同情她,因為她真心覺得自己這樣生活很好。從她執導的電影到她本人,猛然看上去都不華麗、強烈,深入了解才能發現她寫實日常中富含足以引起共鳴的情感、彈性中保有自我的堅持。


她鏡頭下的小人物很有感!電影從不是刻意的宣傳媒介:

許鞍華擅長描繪女人,她的電影也很香港。原因無他,只因這就是最貼近她的個人經歷。香港本身的移民流動特性,似乎也讓她關注移民遷徙和社會變遷的議題,並從中展現對小人物或邊緣弱勢群體的同理心。電影寫實的風格也取材自生活,有次她經過隧道所見的景象,便化為她重現電影中的場景。生活感就是她細膩特質的體現,無須刻意描繪的自然就能深刻觸動人心。

如同她2006年擔任台北電影節評審而受訪時曾提到,儘管喜歡拍有主見的女性,但不需要刻意去描述女性的好:「無論是什麼主義都好,電影只是要顯現一些東西而已,而不是要刻意去賣一些東西。」因此當有人對她的《半生緣 (港)》(1997)提出「反女人」的評論,她表示:「決然把失敗歸結給社會或男性,在我看來也是不全面的。無論男女,都有自己的問題,生活本身又有荒誕的一面。對我而言,女性身份不是什麼主義,而是一種情懷,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無法迴避,僅此而已。」

投奔怒海》、《半生緣 (港)

抽離的客觀思維,也延伸到性別以外的課題。從《投奔怒海》(1982)就曾大膽以越共的背景影射對中共文化革命的恐懼不安,她的描繪卻是一種不偏激批判的寫實呈現:「拍電影從來不是刻意去表達或者反對批判什麽,我寧可選擇近乎殘忍的細緻勾勒,與不帶鮮明好惡的價值評判。」她的電影重心,比起時代背景,更放在時代下的人物身上。人處在異常狀況下的真實生活,是她所感興趣的,觀眾能從她的電影感受到她的發現:瘋狂與恐慌是一時的,異常其實更常和平靜並存。因此,人物困境也是一種日常,如此鑽入生活的真實,更讓關懷超越同情,而是一種同理的看見。

真相大白的身世之謎!愛與堅持產出的兩組三部曲:

回首來路,是怎樣的成長背景,造就許鞍華的獨有風格?讓我們從許鞍華1947年出生於中國鞍山,她五歲時舉家移居到澳門,最後在香港長大開始說起:她畢業於香港大學英文系,並到倫敦電影學校進修電影。1975年返國後在香港電視台工作,喜歡武俠片的她還當過《俠女》(1971)導演胡金銓的助理。期間她曾如任職國民黨文書的父親所願到ICAC(廉政公署)工作,不過最終還是回到她熱愛的電影產業。而她的母親和她,則有一段出乎意料的故事可說。小時候,因為母親嚴厲又寡言,讓母女關係一度相當疏離。直到15歲她才得知母親竟然是日本人,就此恍然大悟以往母親格格不入的原因。這樣的經歷,使她拍出以母親回鄉為主題、帶出母女關係轉變的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1990),榮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入行初期,一直都有在關心越南移民議題的她拍出「越南三部曲」:電視作品【獅子山下】系列的〈來客〉(1978),以從越南偷渡來港的青年,帶出在家鄉背負殘酷過去、到異鄉卻也遭受歧視和剝削的辛酸。周潤發主演的《胡越的故事》(1981)描繪越南難民在大環境下宿命難逃的悲劇,劉德華的大銀幕處女作《投奔怒海》(1982)則揭開越共政府塑造太平盛世假象下人民真實的悲慘生活。由於當年中英兩國正在談判香港主權移交的問題,《投奔怒海》使港人深有同感而引起話題,也因此遭到中國禁映,不過電影仍成功斬獲香港金像獎五項大獎,其中包括許鞍華的第一座最佳導演獎。

除了「越南三部曲」,身為張愛玲小說的粉絲,她也在影壇拍出「張愛玲三部曲」:「越上乘的文字越無法拍出來,特別是概念性或思想性的東西,那是絕對拍不到的,就是拍到也需要演化成別的東西。」深知難拍也要嘗試的精神,讓她的第一步《傾城之戀》(1984)沒踩穩而票房口碑皆失利仍沒放棄,幾年後終以《半生緣 (港)》(1997)揚眉吐氣,還讓梅豔芳抱回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獎。間隔十年挑戰《金鎖記》(2017)的舞台劇後,2020年再端出馬思純彭于晏主演並於威尼斯影展首映的《第一爐香》。這是許鞍華對於所愛的堅持。而這份堅持,就算預期可能無法討好多數觀眾、難以籌資也不會消失。

第一爐香

起伏循環的全新開始!不向現實低頭,也是影后影帝推手:

除了大家熟悉的人文關懷電影,其實許鞍華的電影多元到喜劇、武俠、歷史、驚悚、鬼片,無所不包。而回到她大銀幕的第一部作品,是被視為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作的《瘋劫》(1979)。這是部改編自真實雙屍案的驚悚片,她曾為了拍好屍體,在大半夜獨自跑去醫院看屍體解剖。接著推出融合靈異奇幻和喜劇元素的《小姐撞到鬼》(1980),擺脫傳統的港片敘事手法使其成為經典的新浪潮鬼片。直至今日都不迎合市場的的自我堅持,讓導演徐克都佩服她是「畢生的新浪潮電影人」。

不過她的職涯也不是一路順遂,1991年左右她的電影反應一般,讓她坦言頓時失去方向和信心,直到在電視台製作訪問節目《數風流人物》,少了熟悉的助手在身邊,一切從頭做起,反而讓她重拾剛入行的熱情,才逐漸走出低潮。起伏循環像是人生不變的定律,篩去上個階段帶不走的事物,留下精華來和下個階段所學來的揉合出全新的自己。這時的她幾乎成了影后影帝推手:她的第一部香港金像獎大滿貫之作《女人四十》(1995),細膩刻畫中年職業婦女在職場與家庭中的難處和生活點滴,將蕭芳芳推上柏林影展的影后寶座。描繪角色歷經70-80年代香港社會運動的《千言萬語(1999)》,不僅首次摘下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李麗珍也當上金馬獎影后。以師生戀切入教育制度和婚姻關係的《男人四十》(2002)亦斬獲不少大獎。

女人四十

雖整理好自我內在,仍有現實問題等著解決,但她沒輕易向其低頭,錢不夠就努力籌資。王晶曾以「誰會愛看胖胖的老女人的故事?」評價她的《客途秋恨》,之後竟在她籌資困難時投資她的《天水圍》(2008-2009)系列,其中《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便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當她想說於大眾市場來說相對冷門的老年照護議題卻苦無資金時,她拿著《桃姐》(2011)的劇本希望說服劉德華出資,想不到不只籌到錢,還得到一個男主角。這回締造第二次香港金像獎大滿貫的紀錄,葉德嫻則坐上威尼斯影展的影后寶座。

桃姐

愛武俠片卻不敢再拍?生活苦悶、想找自己就看看許鞍華的作品吧!

許鞍華長達三小時的《黃金時代》(2014)更大膽挑戰跳躍式的敘事手法、讓角色對著鏡頭發表獨白,交織出才女作家蕭紅倔強而堅定的一生,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雙雙入袋。另個取材自歷史真實人物故事的《明月幾時有》(2017),不同於一般場面浩大的抗日電影,該片聚焦於香港人在戰亂下的悲歡離合,展現女性於親情的感人、愛情的柔情和進行營救行動的剛毅。坦言《明月幾時有》動作橋段其實可以延伸更多的許鞍華直說自己不擅長拍動作片,只拍過一次武俠片《書劍恩仇錄 (1987)》就決定收手:「每當演員要摔要跳時,我總是遮住眼睛不敢看,還當什麼導演。」但她有自己獨有的亮點—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這些普通人就算犧牲也沒覺得自己是英雄。我覺得這個可能是香港文化的傳統,一種俠客精神。」

明月幾時有

而在疫情蔓延全球、社會局勢動盪的2020年,威尼斯影展總監阿爾伯托巴貝拉口中「亞洲當代最受尊敬、最多產也最有才華的導演之一」許鞍華榮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她表示:「我很開心聽到這消息,並為獲獎感到榮幸!開心到感覺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只希望世界上的每件事都能很快變好,每個人都能像我此刻一樣再次感到開心。」生活的困境與苦悶雖沒那麼容易一掃而空,電影卻可能是最佳精神糧食,如許鞍華所言:「逃避現實早有比電影更便捷的方式了。當人們坐下來,付出耐心又花費時間看電影時,是想要在電影裡重新發現自己,找回人生意義。」回頭看看許鞍華的作品吧!哪種類型都好,那些寫實日常、現實艱難、人情冷暖,或許會為生活注入沉澱再出發的前行能量。

作者:Joanna

本期焦點-【v.769】 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