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失控的審判》:懲罰「看似的」壞人來發洩感到不公平的憤怒


這是一個理性和感性衝突的議題。在九一一的情緒之下,大家都想要「懲罰惡人」,於是一個「疑似」促成九一一的嫌疑犯在沒被起訴的情況下就被關了很多年,大家都把他定罪了,想要協助他爭取人權的律師,反而會被人民視為叛徒。

失控的審判》雖然有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和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演辯護律師和檢方,但它並不是一部雙方在法庭上脣槍舌戰的辯論片,反而在法庭的戲很少,重點放在上法庭前的這一段時間,雙方和被告的互動中發現什麼樣的真相和道德與法律上的掙扎。英文片名叫The Mauritanian,指的是被告,他是茅利塔尼亞人,真正的主角其實是他。

這是一個理性和感性衝突的議題。在九一一的情緒之下,大家都想要「懲罰惡人」,於是一個「疑似」促成九一一的嫌疑犯在沒被起訴的情況下就被關了很多年,他還沒有被定罪之前,大家都把他定罪了,想要協助他爭取人權的律師,反而會被人民視為叛徒。




這樣的情況其實每天都看得到,只是輕重的差別。比如當大家都打不到疫苗時,本來就心中有著不滿想要發洩,此時出現了有特權偷打的新聞,大家會不會立起群起攻之?但報導有查證到多細?錯在誰?也許你會說這是錯的事,不用查證都知道,但《失控的審判》就是讓我們重新思考,大家都認定的事,背後還會有很多可能性(比如虐囚取得的供詞),沒有一個有足夠能力、堅持、和管道的人去查,不會知道真正的真相。只是說當我們心中滿滿的負情緒時,立刻就會想要找個壞人來懲罰。三級警戒很多人都有損失(不論失去的是金錢或生活自由等等),這些不滿很容易會發洩在趴趴走的確診者身上(就是你們這些人害大家要繼續三級!),但這樣真的公平嗎?我們沒有機會真正去了解他們亂跑的理由(甚至包括去阿公店),且人非聖賢,誰沒有做過不好的事,網路上集結起來霸凌這些人卻成了大家的情緒出口。

之所以要有法律、有調查、有法庭來專業判決,就是因為不能由大家說有罪就有罪,否則就會變成中世紀時說誰是女巫就把她燒死一樣。的確有些人就是爛人,也確實做了道德上很有瑕疵的事,說真的,誰不希望看到他們得而「教訓」?這是情緒上、感受上的希望。這樣的「公審」之後再大家一起懲罰,真的OK嗎?

失控的審判》是這種情況當中非常極端的例子,極端是因為九一一死了太多無辜的人,受害者的家人朋友很容易就產生仇恨,因為那種無法捥回的不公平,沒有人能坦然接受的。可是我蠻喜歡法律在裡面說的一句話,她並不是在捍衛這個人,她在捍衛的是這個國家的法律、是全民。如果法律是有條件的(大家認定的惡人就可以不受法律保護),那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因為某些鳥事而成了霸凌的對象。事實是:大家覺得這個人很討厭,不表示這個人就得受罰。只是人都很難把理性和感性分開。

如果你對這樣的議題有興趣,可以考慮看看《失控的審判》。




觀眾得到的資訊是和女主角(辯護律師)同步的,隨著她去和被告交談,慢慢問出一些資訊,我們也會有一些預先假設,接著慢慢了解這個人也是人。或許一方面九一一也蠻久了,且非美國人的感受和美國人肯定不太一樣。不過可以想想台灣不久前太魯閣號出軌事件發生時,大家是不是都對誰讓工程車滑落這件事很關注,且痛恨這樣的「惡人」(但那是不是都還在他被法庭定罪之前,新聞報導出來的事實就夠我們認定他非常有罪了?)?它還是個意外事件不是計畫性的恐攻,恐攻會引起的憤怒一定會高很多很多。

失控的審判》沒有什麼去呈現人民的態度這一塊,但從幾位律師同事之間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每個人都多少對這位被告有了主觀成見。畢竟人還是主觀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適合的對象,是能夠體會這種「反感」的情緒,但腦袋也願意去理解的觀眾。兩極端可能不太適合。完全情緒導向的觀眾,若根本不想了解這個所謂的惡人,那整部片會看得很痛苦。完全理性導向的觀眾,就是單純看法律,可能看不見電影中這些道德與人性的掙扎,會看不到電影的精髓。

電影本身的步調有點慢,會有一些生活的細節,角色對話也會先有些哈啦寒喧等等,某種程度是增加了它的真實感,相對就是緊湊度沒那麼強,若對議題本身沒有興趣,只是想看角色你來我往,就會覺得有點悶。反之若能去多想想這個議題,《失控的審判》提供了蠻不錯的一些視角和想法。這種議題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也不是黑白分明的,不論能不能認同劇中各角色的觀念,多看多了解多思考,也能讓我們對自己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多一點洞見。

作者:火行者 【火行者電影部落格】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821】 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