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無聲革命》 - 極權總是如此害怕年輕人


學生們掙扎於「想做對的事」的道德感,以及自己的前途,不知該如何抉擇。如果說《大審判家》是在面對德國的過去,那麼《無聲革命》則是年輕人選擇用何種思想與價值觀面對未來、並替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無聲革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1956年,也就是柏林圍牆立起的五年前,東德一所高中的畢業班學生,由於在課堂上沉默兩分鐘,以替反抗蘇俄的匈牙利死者哀悼,被教育機關調查。


當時對東德政府而言,反對蘇俄就形同反對社會主義,這群學生對匈牙利反抗者的的同情,踩到政府紅線。


年輕孩子們夾在各式思想之中,內心不斷被衝擊,東德的主流思想是一套,西德又有別種想法,不同管道還有不一樣的新聞與消息,與從小受到的教育與資訊並不吻合。哪些是大外宣?哪些是事實?哪些是道德上正確的事?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得靠多聽多看、漸漸培養判斷能力,但這些孩子可沒有練習與摸索的機會,他們一思考、一探索,還沒來得及找出自己的答案,就得馬上付出昂貴的代價——可能無法高中畢業,更不用想進大學,對未來的規劃、對脫貧的期待,瞬間化為烏有。


學生們掙扎於「想做對的事」的道德感,以及自己的前途,不知該如何抉擇。政府人員當然明白這點,因此很努力分化他們,把握每個人私領域的弱點,釋放錯誤訊息,讓學生們私下講來講去、猜來猜去,以求各個擊破。(由此可見「不割席、不篤灰(告密)」的重要)


雖然主要角色是兩個學生Kurt(Tom Gramenz)與Theo(Leonard Scheicher),但《無聲革命》細心勾勒出好幾位學生的家庭背景,他們的上一代也有自己的秘密與恩怨,雖然只是點到為止,但也足以讓人想像家長們年輕的時候,大概有哪些想法與作為,從他們的角度觀看年輕兒女的選擇,想必是更五味雜陳的。片中好幾幕沒有對白的畫面,讓人情緒激動,眼神交流之中,訴說所有不能出口的話。

所謂長大成人,不僅代表身體方面的變化,也代表從青少年真正成為一個替自己決定與負責的大人。東德這群學生,面對時代與命運的巨輪,年紀輕輕就得做出困難選擇,甚至可能需要與家人永別,才能追求更好的未來,對父母與孩子都是永世難忘的痛苦。這樣的「長大成人」,比起太平盛世的情境,異常殘酷。


編劇兼導演Lars Kraume之前拍過《大審判家》(The People vs. Fritz Bauer)(在該片飾演主角Bauer的Burghart Klaußner,於本片飾演教育部長),背景時間設定與《無聲革命》差不多,只是地點分屬西德與東德。如果說《大審判家》是在面對德國的過去,那麼《無聲革命》則是年輕人選擇用何種思想與價值觀面對未來、並替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作者:Lizzy 【Lizzy影評】

本期焦點-【v.757】 20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