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大餓》每人的樣子都由自己來決定


片名《大餓》的「餓」指的不只是生理飢餓,還有邊緣人心靈的孤獨、需要被他人接納的渴望,電影針對阿娟在被要求減肥前後的內心變化做了深入的描寫,導演謝沛如把《大餓》獻給所有對自己沒自信、正在追尋自身道路或目標的人。

大餓》這類以肥胖人物作為主角一直都是許多喜劇片用來製造笑料,並在最後轉為勵志故事的常見套路,像2006年的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美國《求愛馬拉松》,還有喜劇演員艾米舒默主演的《姐就是美》,都以減肥成功或活出自己態度作為電影的結尾與核心主題,在歡笑之餘也帶給我們相當有意義的故事意涵。


導演對台灣社會的關心
主演女主角的蔡嘉茵在本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新演員獎真是實至名歸,這次台灣電影《大餓》雖然也屬於上述這類喜劇的模式架構,但不像那些單純用來搞笑的肥胖女性,不僅呈現胖女孩在減肥過程的辛酸,片中也有著許多能引發觀眾共鳴的巧思。曾執導《十年台灣》其中一部短片《蝦餃》,以在嚴重空氣汙染的未來,利用廣告劇組的片場側拍畫面來呈現家庭成員疏離與少子化問題的導演謝沛如,這次首度執導劇情長片也同樣聚焦在台灣的大眾議題,但不再只是對未來提出猜想,更多的是對現今社會現狀的描述。

在這個人人崇尚健康,我們也常被要求必須控制飲食、控制體重的時代,《大餓》透過人們在生活周遭的各種壓力,為了追求更好身材而使用的不健康減肥方法,以身形肥胖、被安親班孩童稱為「大恐龍老師」30歲女性阿娟的角度出發,利用電影輕鬆有趣的口吻呈現故事背後有些嚴肅,但急需被社會大眾關注的議題。


被人們忽視的刻板印象
即便現在女性地位已經有顯著提升,但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卻依然深深烙印在許多人心中。說來也奇怪,我們明明都知道一個人的身體是屬於她自己,但幾乎所有女生卻從小就必須不斷被他人評斷自己的外部形象,無論是臉蛋、身材或體態,全都自然而然成為親戚鄰居等人在許多無聊的日常問候中所討論的話題,而這其中更讓人難過的,便是就算我們表現出不舒服、造到冒犯的神情或態度,身旁的人卻總覺得不該為這無關緊要的小事而對長輩不禮貌。

大餓》體重 105 公斤的阿娟正是身受其害,我不否認肥胖確實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片中柯淑勤所飾演的母親,在生日時特地送給女兒減肥瘦身班的禮物,最後造成她承受過大壓力,甚至在長期節食與挫折中失去一位廚師賴以為生的味覺,都不禁讓我質疑這種建立在愛與關心之上,卻沒有考慮仔細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好意,是否至始至終就用錯方式,成為了一種傷害?


到底關你屁事?
片名《大餓》的「餓」指的不只是生理飢餓,還有邊緣人心靈的孤獨、需要被他人接納的渴望,電影針對阿娟在被要求減肥前後的內心變化做了深入的描寫,無論是女性的自卑、外人的三言兩語、對愛情的嚮往,還有為了達成目標所做的努力和經歷的挫折與失敗,都成功深化電影關於身體與心靈的主題,讓觀眾清楚感受到這構成我們個體的兩者之間看似關係緊密,但其實能夠分開發展和檢視的差異。

而除了深受外界眼光所苦的阿娟之外,《大餓》還加入了愛好穿著女裝的幼稚園男孩小宇,讓內在自我與外在模樣不相符的他們遇見彼此,互相安慰、互相鼓勵,對那些認為男生就該像男生、女生就該像女生,希望我們成為更美好自己的人,在他們耳邊大罵一句:「去你媽的。」因為一個人要成為什麼樣子,最後都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大餓影評結論
整體而言,導演謝沛如把《大餓》獻給所有對自己沒自信、正在追尋自身道路或目標的人,告訴大家正因為我們都身處於這個自由的時代,能更需要多愛我們自己一點。當然《大餓》想傳達的並不是要我們全盤忽視自身缺點,也不是要把別人的建議全都視而不見,而是要大家都能夠認同自己,無論是身體或心靈,都必須給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勵,因為比起強迫自己迎合世俗眼光去做改變、在短時間內達到遙不可及的目標,做那最原始的自己反而更好吧。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734】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