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天氣之子》選擇相信,還是屈服命運?


《天氣之子》並沒有我們以往所熟悉的電影節奏,但片中不僅有著由雨天轉晴那美到幾乎讓人窒息的畫面,新海誠利用片中通勤的電車、冷漠的行人來跟角色的熱血行為互相對比,讓一個在社會夾縫中生存的人,提起勇氣跟全世界對抗,也同樣非常深刻動人。

在《你的名字》跳脫了過往框架,開始把作品格局拉大、在靜與動之間取得良好平衡之後,新海誠似乎也逐漸熟悉這類較為商業化的模式,進而在三年後推出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天氣之子》。一直以來,雖然新海誠每部作品都有各自獨特的元素,但故事內容多半還是聚焦在既甜蜜又帶有苦澀的青春愛戀,不論是《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你的名字》,他都擅長透過若有似無的聯繫來突顯兩人之間的距離,讓觀眾沉浸在有些曖昧、思念,但無法更進一步的憂鬱氛圍,並深深體會到角色心中的難處,我想這正是我喜歡新海誠作品的主要原因。


新海誠的風格轉變?
常看到人把新海誠拿來跟宮崎駿比較,但我個人倒認為他風格更像是細田守,同樣都喜歡把角色設定為青少年,只不過比起細田守把故事圍繞在青春的活力,新海誠則更強調青春伴隨的苦澀與遺憾。然而這些明顯的差異在《你的名字》之後也不復存在,因此我們才能在《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中看到像是《跳躍吧!時空少女》結合了奇幻、青春與愛情元素,還有如同《夏日大作戰》那種未達目標絕不放棄的精神,雖然這可能讓老粉絲有些不太習慣,但看著片中新海誠一貫存在的作者印記,與其說是這兩部作品是風格與調性的改變,我倒認為更多的是融合與突破。

從《秒速5公分》受限於現實與時間,最終沒能符合原本期望的遺憾,到《你的名字》、《天氣之子》以RADWIMPS歌曲為電影帶來屬於青春的熱血;從瀧為了拯救三葉、三葉為了拯救鎮民,到帆高為了找回他沒能傳達自己真心的女孩而在鐵路上狂奔,最終迎來「讓人感動」的結果。我們雖能從中發覺新海誠開始靠向大眾,在故事安排上所做出的取捨與轉換,但也不能否認,在細膩的角色塑造與心境轉變的鋪陳醞釀之下,其作品的核心價值與最終帶來的後勁依然沒有減少,反而能引發更多觀眾對於故事的共鳴。


新海誠在商業與藝術的進化
這次《天氣之子》正巧就介於導演過往作品與《你的名字》之間,他非常清楚自己創作的初衷,沒有刻意模仿某種風格或一味迎合大眾口味,比起《你的名字》更加掌握商業與藝術的平衡,這無疑又是新海誠的一次進化。而有趣的是,《天氣之子》大多橋段是非常不商業的,它絕對不會像《你的名字》那樣短時間就引起所有人的共鳴、最終評價也不會那麼高。就算我們知道《天氣之子》是以「能夠操控天氣的少女」為主題,電影前半段較生活化的劇情也難以讓人明白故事的核心走向,導致整部電影有點原地踏步,但這真的是個「問題」嗎?

天氣之子》並沒有我們以往所熟悉的電影節奏,那些編劇書告訴我們應該在哪裡讓角色「發覺自身能力」、「遇到困難」、「重新振作」的制式化套路在《天氣之子》中根本不存在,但也正是如此,我們才得以在看似毫無重點的劇情中慢慢深入帆高這位角色。雖然電影並沒有明說他逃家原因,但從前段帆高臉上貼著OK 蹦與他幾乎沒有提起家人來思考,可能跟校園霸凌、家人關係惡劣或者家暴脫不了關係。電影從他離開海島來到東京開始、經歷求職處處碰壁、受到陽菜的幫助,再到出版社工作、打聽晴女的消息,直到跟陽菜重逢,進入《天氣之子》的主線故事,我們也因此更明白帆高的處境與他內心的迷惘。


(以下文章有雷)

努力是為了什麼?
天氣之子》表面看似跟《你的名字》一樣,都有著「控制天氣」這種帶有強烈奇幻色彩的設定,但《天氣之子》所講述的卻不光只有青春與愛情,更多的是關於「理想與體制」、「虛幻與現實」的衝突。如同片中帆高常閱讀的小說《麥田捕手》,書中講述一位離家出走的男孩在紐約遊蕩,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經歷改變、成長與思考自己生命的真理,電影巧妙的把陽菜可以操控天氣的能力、不尋常的豪雨、相信古老傳說的迷信,拿來跟電影前段寫實化的日常、陽菜在失去雙親後無可避免的經濟壓力,還有最後帆高被迫回到離島的家鄉、弟弟凪進入社福機構,三人無法共同生活的社會現實互相對比,進而在旁人對帆高提出的種種質疑與否定的情況下,突顯出他最後「選擇相信」的偉大。

就我個人的理解,《天氣之子》講了這麼多、鋪陳了這麼久,新海誠原意不在告訴我們要好好保護地球,而是透過難以放晴的東京來教導我們面對未知人生,必須抱持著勇於嘗試、勇敢突破現狀的生活態度。到頭來,《天氣之子》是無比浪漫且極致的自由主義,什麼犧牲小我拯救世界、什麼一個人的社會責任、什麼會毀了前途,這全都沒有什麼好在意和害怕的,因為在失去一切之後遇見的陽菜才是帆高最重要的人,跟這對姊弟在一起才是他最幸福的時光,還有那句:「我不奢望能再多給我什麼,我只希望不要把我擁有的從身邊奪走。」因此他才能為了陽菜不惜讓東京降下大雨,為了陽菜而選擇對抗全世界,這是多麼真摯的情感?


天氣的代表性
導演曾在訪談中說,自己曾因為《你的名字》被批評「把災害當作沒發生過」而受到影響,不過他這次《天氣之子》卻決定讓「帆高的自私」引發摧毀東京的災難,便能深深感受到他對自己創作原則的堅持。因此可能有人會認為《天氣之子》最重要的是電影內容,前段看似不必要的「原地踏步」與各種生活日常的描寫,為的正是鋪陳帆高最後會選擇「拯救陽菜」的理由,而天氣與改變天氣根本不是電影的重點,若是把陽菜換成其他拯救世界的能力,《天氣之子》的故事依舊會成立,但這其實不完全正確。

正因為天氣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天氣冷要穿外套、下雨會記得帶雨傘,我們每天心情與行為也會被天氣所影響,而《天氣之子》則把天氣視為人們喜怒哀樂的原因,連日的大雨使人們日漸陰沉,晴女陽菜則為人們帶來許久不見的笑容與希望。因此,《天氣之子》以下著大雨的東京作為故事背景是再適合不過,大雨就像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阻礙,而面對無法百分百掌控的天氣,不知道明天是否會放晴的不確定未來,身處這個環境的我們該要如何決定?我想這都是導演新海誠想透過天氣來傳達的主題。


還能為愛做些什麼?
看著《天氣之子》帆高的選擇,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跟以往的英雄電影不同的是,不像《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鋼鐵人為了拯救世界而離開他最珍愛的女兒,也不像《神力女超人》的史提夫犧牲自己來引爆轟炸機,片中胡迪決定放棄作為玩具的本分,離開已經不愛他的主人,追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而帆高同樣也是如此。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成長、因為社會化而改變了原先的思考角度,開始重視著群體利益,甚至一瞬間會認為帆高的選擇有些不妥?就像我對日本上班族的印象一直都是平時壓力巨大、在意他人的眼光、壓抑自身的情感,只求在社會上扮演好一顆螺絲釘的角色,或許這確實帶來穩定的社會氛圍,但是否也因此失去身為「人」的本質?在年輕時我們總認為自己能成就大業,但如今是什麼讓我們選擇安穩的生活,不敢為了夢想、為了愛人奮力一搏?《天氣之子》的愛情也可以是我們生活的任何事情,或許要救世界或救愛人沒有個標準的答案,但就像圭介大叔看見帆高不顧一切也要找回陽菜時,恍然大悟地想起自己多年前的所作所為,新海誠正是透過《天氣之子》對我們提出一個疑問,到了真正要做出選擇時,你要相信愛情、相信夢想,還是就只屈服於命運?


天氣之子影評結論
整體而言,雖然《天氣之子》的口碑評價比起《你的名字》相對兩極,但片中不僅有著由雨天轉晴那美到幾乎讓人窒息的畫面、RADWIMPS渲染力極強的音樂和生動的角色心境描寫,電影所講述的主題也同樣非常深刻動人。其中有對愛情的嚮往與堅持,也有專屬於青春的勇敢與義無反顧,新海誠利用片中通勤的電車、冷漠的行人來跟角色的熱血行為互相對比,讓一個在社會夾縫中生存的人,提起勇氣跟全世界對抗,相信這無比純粹的愛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我真的好喜歡帆高在鐵路上自顧自地狂奔,最終排除萬難總算到空中牽起陽菜的手,在那瞬間,彷彿全世界都已靜止,如同《天氣之子》主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我還能為我們的愛做些什麼)唱著:「就算是出生在這片荒野中的你我,果然還是有我們能為愛付出的事,還是有我想為你做的事。」《天氣之子》最後便是以此告訴我們,就算在這早已失控的世界,只要兩人心還相連在一起,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我們還是都會好好的。


好像有點類似?
最後就像我上文所說,《天氣之子》的愛情也可以換成我們生活中任何事情,電影劇情正好也跟目前香港的時事不謀而合。片中帆高為了自身理想而努力,身為晴女的陽菜也為城市犧牲自己,不過警方和中年大叔們卻希望他們能盡好自己的本分,並要他們不要抵抗乖乖投降,回到原本的正當崗位,那句:「我不奢望能再多給我什麼,我只希望不要把我擁有的從身邊奪走。」不也是許多香港人的心聲嗎?

在《你的名字》之後,新海誠總算讓男女主角得以相遇並確切認出彼此,我想這正是他獻給這無可救藥世界最溫柔的禮物。

最後附上天氣之子的主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的中日歌詞版,這首歌完全唱出了電影的核心思想。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723】 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