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在未來回頭望-《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本片並非一昧的歌功頌德,儘管兩位受訪者在學運前後都曾離成名如此近,而當受訪者偏離了軌道,無法收尾,事隔多年,鏡頭再次聚焦兩人時,傅榆才發現,要面對「一切與想像不同」的人,其實是自己。

第五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導演傅榆,一席「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的得獎感言,遭到許多人炮轟,認為她「不會看場合發言」。但,看完本片以後,才知道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我們將她與她得獎的作品給切開了。

這段得獎感言,正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最有力的結尾。這絕對不是衝動之下的發言,而是承襲著作品的脈絡,在掌握發言權的最終時刻,為作品做出結辯。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一開始只是一部對社會運動的側拍紀錄,主要拍攝的兩名學運成員,台生陳為廷和陸生蔡博藝,都還只是在街頭社會運動中,默默衝撞的一份子,原本,導演只是想藉著紀錄片,與記錄對象一中一台的國籍身份,試著理出兩岸青年對話的可能性,但隨著太陽花學運的出現,一個成為學運的焦點明星,一個則是夾在兩岸文化差異間的核心參與者。《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時間維度跨越了太陽花學運,因此得以與「太陽花學運紀錄片」作出區別:它並不是部太陽花學運的活動紀錄,而是紮紮實實的,將學運領袖成為媒體寵兒的風光,到被拉下神壇的狼狽,以及中國學生在反中情緒高漲時,作為「挺台灣、挺民主的中國人」,如何被無知者去脈絡化的對待。同時,本片也隨著陳為廷訪港,拉出了一個亞洲的廣度,當台灣的太陽花學運與香港的雨傘學運遙相呼應,替本片增加不少厚度。

與一些現在回頭望時的無奈。


從太陽花,甚至更早之前反媒體壟斷的抗爭,因為這群學生奮不顧身地走向街頭,讓公民開始慢慢覺醒,開始會關心政治,主動閱讀資料,監督立委諸公的質詢。太陽花學運的出現,是青年對政府的一次激烈反抗,也是這批青年第一次體會到,當滿腔熱血的搖旗吶喊,無法有效的集結群眾力量時,有許多事是存在著眉眉角角,需要被檢視考驗的,而那就是「政治」。

本片並非一昧的歌功頌德,儘管兩位受訪者在學運前後都曾離成名如此近,都曾拿著筆、拿著麥克風,站在話語權的台上,但隨著陳為廷的性騷擾案,以及蔡博藝在淡江系學會選舉時遭受到的國籍對待,都讓兩人漸漸從街頭消失,而當初想拍社會運動,觀察兩岸學生交流的傅榆,也才突然發現,受訪者偏離了軌道,無法收尾。事隔多年,當鏡頭再次聚焦兩人時,傅榆才發現,要面對「一切與想像不同」的人,其實是自己。即便攝影機前的兩人不再出現於街頭,但他們仍在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初衷仍在,只是方式變了,而這也讓傅榆決定讓自己成為作品紀錄的對象,替自己論述。也因此,在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時,傅榆終於站在攝影機前,拿到了話語權。這時的她,就是這部片的高潮與結尾。
五年前,我們在對抗媒體巨獸的壟斷,
五年後,這頭巨獸已經大到能一腳把台灣踩死。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太陽花學運之後,退場之後,進入體制之後,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帶來的並不是對學運的失望,或是對台灣未來的失望,而是要提醒對政治失望、對未來失望的我們,不要輕易放棄改變的機會。

發揮自己的力量,守護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吧。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未來,也在。

#因為我們沒有綠卡阿
#認命的好好守護台灣吧
#鞏俐看這部片的時候額頭一定很濕吧
#我敢寫這篇我額頭也很濕
#絕對有最佳紀錄片的價值

作者:黃狐狸 【狐狸電影臭幹譙】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704】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