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淪落人》黃秋生影帝級的動人演出


《淪落人》光靠兩位演員的演技表現,就成功把故事完全聚焦在昌榮與Evelyn兩位「淪落人」如何突破自身外在條件,發掘生命中的美好,片中飽滿的情緒配上深具共鳴的劇本,足以成就一部讓人淚流滿面的好電影,敬那些勇敢逐夢的人。

打著導演陳小娟編導處女作,並在香港金像獎入圍八項,最後榮獲三項大獎的招牌,《淪落人》可以說是上映前便掀起一陣轟動,其中不只是主演黃秋生這次徹底翻轉他在影迷心中的過往形象,完美詮釋了一位半身癱瘓男子的孤單與寂寞之外,菲裔演員姬素孔尚治更是有著多次內斂與情感充沛的演出,在兩人內外收放自如優秀表現的相輔相成之下,《淪落人》會有如此成就真是完全不讓人意外。



淪落人》片名取自中唐詩人白居易的樂府作品《琵琶行》中一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意旨都是流落外地或有著相同際遇的人,偶然相見何必在乎以前是否認識,而是要注重兩人能相遇的緣分,因此這種由內心出發的情感,恰好就成為《淪落人》描繪一段跨越種族、年齡、語言的動人情誼,從中引發兩人互相影響、成長的故事核心。

就我還沒進戲院之前的想法,原本以為《淪落人》會走著同樣都以癱瘓者與看護之間的友情出發,題材非常類似的法國電影《逆轉人生》,或美國重拍版《活個精彩》的故事套路,不可否認《淪落人》前半部分確實就是如此,但隨著劇情進展,在兩人內心自身的矛盾慢慢顯露之後,導演也逐漸把故事主軸從人與人之間從無到有的情感,拉到對於一個人生命價值的探討。



比起《逆轉人生》一位富白人跟黑人看護的友情,或許是本片故事舞台就在跟我們文化背景和普遍價值觀非常相似的香港,《淪落人》不論角色對話、行為和心境描寫等各種大小事,都好像就在我們生活周遭一樣,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且貼近。

但即便如此,電影所呈現的獨居者或外籍看護議題,在現今社會中依舊處於相對容易被忽視的角落,尤其是黃秋生所飾演的殘疾人士更是如此,由於生活無法自理,親屬在背負龐大的照護壓力,最後只能聘請看護的情況下,彼此的距離也無形中漸行漸遠。



然而這種看似無奈但也必須接受的事實,《淪落人》卻以昌榮和Evelyn兩人的感情,證明即便身體有著活動不便的限制,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也不該因此而被阻斷。電影透過兩人諸多日常互動,像是乘在輪椅上出門買菜、散步,或是談論起自身夢想,一起經歷了春夏秋冬之後,他們為對方著想的心情,都帶有人們無法假裝、完全發自內心的最真摯情誼。

因此《淪落人》的第一主旨,正是在告訴觀眾對一個人的看法,不該完全被她的外貌或自己的第一印象給影響蒙蔽,就像昌榮最初只認為Evelyn常在偷懶、Evelyn覺得昌榮只是個頑固老頭,對照我們平常看待獨居老人或對外籍勞工的刻版印象不也是如此嗎?或許大家都知道這是不正確的,但誰又能保證自己從未有過把個人想法加諸於他人身上的行為?我認為都是值得我們多多注意的問題。



但除此之外,Evelyn因為家庭因素不得不放棄原本到藝術大學就讀的機會,也同樣成為《淪落人》中導演最想探討的核心主題,兩人從原本對自身消極的半放棄狀態,經過彼此的鼓勵和幫助,漸漸找回自己的夢想與生命中的無限可能。其中不論是Evelyn在原生家庭與攝影興趣之間的掙扎,還是昌榮因為身體狀況而跟家人逐漸疏離,《淪落人》都透過幾段深入人心的對話與一張貫穿全片的照片來講述每人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利。

與其成天怨天尤人,埋怨世界為自己帶來的種種苦難,我們何不轉換想法,重新思考該如何突破現狀,並找出另一條能實現夢想的道路?或許可能會遭遇許多外在因素的限制,但都不該成為阻止我們將其實現的理由。那張照片「予夢者」(Dream Giver)不僅是導演把兩人情感聯繫的具體呈現,同時更鼓舞了所有正朝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們,給予我們永不放棄的動力。



總結
整體而言,在沒有什麼大場面的低成本製作下,《淪落人》光靠兩位演員的演技表現,就成功把故事完全聚焦在昌榮與Evelyn兩位「淪落人」如何突破自身外在條件,發掘生命中的美好,並努力獲取更多實踐自我價值和夢想的機會。雖然電影的節奏有些破碎急躁,但片中飽滿的情緒配上深具共鳴的劇本,依舊足以成就一部讓人淚流滿面的好電影,敬那些勇敢逐夢的人。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703】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