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從《無雙》談結構與角色的難題


李問一方面編織著讓自己脫罪的故事,一方面其實也在刻劃理想中的自己。這就是《無雙》的主角,既卑微又自大,既大膽又心細,既癡情又無情,單就這個角色,確實不輸給《無間道》裡的角色。但在整體結構上,這個梟雄,卻缺乏能夠與他抗衡的對手。

聽聞友人說,《無雙》是繼《無間道》之後最好看的港片,衝著編導是《無間道》和《竊聽風雲》的編劇,假日抱病前去朝聖,看完之後心情複雜。這部作品不能說不好,場面精彩、演員演技精湛,對於喜愛港片的觀眾來說,必然不會失望,但距離前面所言的高評價,似乎也有點距離。排除編導(或投資人)對周潤發過多的愛,我覺得它撞上了一個編劇的進階難題:一部好看的電影,到底角色重要,還是結構重要?

後面要對劇情做解析,會介意被爆雷的朋友,請速速逃生。

無雙》的角色無疑是精彩的,郭富城所飾演的李問,層次豐富,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偽鈔集團的學徒,從小被告誡「我們註定是配角」,於是衍生出了他日後渴望成為主角的心,也就是他所編造出的虛擬人物,由周潤發飾演的吳復生。

李問一路發跡,成了偽鈔市場中的傳說級人物「畫家」,過程中腥風血雨,在某次與緬泰集團的交易中爆發火拼,他與弟兄們殺出重圍,並且救了一位與他當年在做學徒時,住在隔壁的女藝術家阮文相貌神似的女子秀清,李問暗戀阮文許久,於是讓秀清在治療過程中,動了整形手術,整成阮文的樣子,並且給她買了新護照新身份,名字就叫阮文。

秀清在一次阮文的畫展中,發現了自己是阮文替代品的真相,於是挾持了阮文與他丈夫,要逼李問下手除掉「真貨」,兩人發生衝突,阮文丈夫被殺,李問也受了重傷,最後埋下了他被逮捕的遠因。


被捕後的李問,遭到何蔚藍督察的逼供,要他吐露「畫家」的真實身份。李問將計就計,與秀清演了一齣大戲,由秀清扮演阮文來保釋李問,李問則在她的勸說下,供出畫家的真實身份。但實際上,他編造了一個虛構的人物,把他種種的惡行,全都推到了這個「畫家」吳復生身上。

這個「畫家」,家中三代都是偽鈔集團首腦(相對於李問是學徒出身),而且把「主角論」掛在嘴邊(相對於李問被告誡只能做配角)。他瘋狂大膽、英俊瀟灑、殺人不眨眼、重情重義、揮金如土,李問一方面編織著讓自己脫罪的故事,一方面其實也在刻劃理想中的自己。這就是《無雙》的主角,既卑微又自大,既大膽又心細,既癡情又無情,單就這個角色而言,確實不輸給《無間道》裡的角色。但在整體結構上,這個梟雄,卻缺乏能夠與他抗衡的對手,使這部作品留下了「總覺得少了什麼」的缺憾。

先從主題與角色關係的結構談起,以「偽鈔」相對於「替身」,其實是一個很漂亮的結構。這個故事環繞著一個核心:「假的,有沒有可能取代真的?甚至比真的更好?」於是錢是假的,情人也是假的,犯人也是假的。但這個結構到了角色布局上,卻似乎失衡了,這一點主因在於吳復生這個角色是虛構的,因此成了硬傷。

什麼意思呢?戲劇是二元之爭,哪怕陣營複雜如《冰與火之歌》,也是二元的複雜化變型。《無雙》中大多數的戲份,是由李問與吳復生的抗衡在推動的,但故事到了尾端,吳復生消失了,這個抗衡突然轉移到了李問與秀清之間的情感,以及李問與何蔚藍的正邪之爭上。這便導致了整個故事突然失衡,重心就這麼消失,剩下的二十分鐘,像在處理無關緊要的尾聲。為了解決這個硬傷,編劇可能必須考量,這部作品要延伸到最終的二元結構是什麼,是李問與秀清真真假假的愛戀?還是李問與何蔚藍你來我往的鬥智鬥力?決定之後,應該在故事的過程中,增加這個結構的戲份比重。


若是著重在感情線,因為李問說的故事是假的,包含他最初與阮文的加拿大十年之戀都是假的(由阮文口中證實,他不過是住在隔壁的鄰居,兩人並不相識),因此這部分的情感也成了虛構。李問與阮文之間不存在互動的細節,而且重點也不在阮文身上,而是秀清對於李問的情感。但秀清的出現實在太晚了,而且亮相模糊,中間也缺乏她與李問的情感發展,單就「李問是她的救命恩人」是沒辦法支撐她與李問之後的感情戲的,因此最後她與李問同歸於盡,顯得過於輕易、直白。應該讓秀清更早登場,或在後期增加一段戲來加重她的存在感。例如鑫叔的不守行規,其實在故事中略顯突兀(完全缺乏動機),或許可以利用秀清做文章,讓鑫叔出於善意協助,卻東窗事發,李問雖然知道鑫叔的忠心,也知道鑫叔不守行規的主因是秀清,卻仍然殺了鑫叔,或許可以更突顯秀清與李問之間扭曲的感情,也圓了鑫叔犯錯的動機。

若是著重在正邪線,過程中應該拉升何蔚藍與李問之間的對抗。在原有版本中,是利用加拿大警察李永哲和何蔚藍之間的一段情來推動,但整個探查的過程過於邊緣,遠不如去除李永哲這個角色,單純讓何蔚藍來追查(或至少應該兩人立場對調,讓何蔚藍的戲份更多、更主動),並且應該有更深入的接觸(幾乎就看到「畫家」本人,卻爆發意外而錯過),而且追查起點應該更早,不該等到故事中段才開始擦邊,這樣在最終才能夠維持正邪之間的花火,在揭密時,魔高一尺,但在最終,道高一丈。

在進軍中國的考量下,《無間道》的榮光恐怕難以再臨。在基礎的編劇思維中,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是觀眾容易買單的結局。但當我們追求更進階的故事思維時,其實這個「好壞」的標準,是以主角出發的。所以《教父》主角殺人無數卻能榮登大位,《瞞天過海》主角偷拐搶騙卻能逍遙法外,在戲劇的世界,主角的勝利才是一切。更進階的故事中,還提供了所謂反諷式結局或不完美的完美結局,但主角的勝利原則是不變的。但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下,犯罪之人必定要落網或不得好死,因為港片題材多以黑道、犯罪者為主角,導致近年港片結局總是兄弟悲歌,如《無間道》這種正邪莫辨的故事,註定胎死腹中。《無雙》在敘事結構上,也有這種因審查制度而留下的尷尬,這故事的最高潮點,在揭開秘密,而後以李問與秀清這對鴛鴦大盜亦真亦假的情感做結,相當完美。但這版本勢必過不了審查,於是後面又再加了秀清拉李問同赴黃泉的戲。這總能過審查了吧?但似乎對於編劇而言,這樣的結局,降低了故事耐人尋味的程度,因為原本秀清神情幽微的那句「特別好」,充滿曖昧,後面這麼一炸,便成了大白話,韻味全失。那怎麼辦呢?於是編劇最終又再加了一場戲,帶出李問對阮文那一片癡心,以及「註定是配角」的心結。這場戲,甚至有網民擴大解釋,說阮文其實才是「畫家」,不然為什麼提到丈夫被殺,看起來都不傷心呢?但這個解釋在片中缺乏證據,在回溯畫面中提到的資訊,也明顯是李問視角而不是阮文視角,因此這一場應該視為「李問的真相」,而不是「阮文的真相」。


這樣「修補式」的鋪排,導致故事在最高潮點過後,硬是又處理了兩場大戲,結果就敘事結構上的累贅,「怎麼還不結束啊?」這樣的心情在劇院裡瀰漫,如果有處理前面所說「感情線」和「正邪線」的補強,或許就撐得住,但因為沒有,所以後面就崩了,非常可惜。而且最後一場戲的安排,反而將一路上李問與阮文的感情糾葛,化為烏有(因為是虛構的),感覺似乎是顧此失彼了。我個人覺得原本藝術家版的李問角色背景,比起學徒版更迷人一些,但看來,這似乎也只是李問「理想我」妄想的一部分而已。

回到開頭所提的進階難題,架構一個紮實的人物,本身就相當不容易,許多影視創作人也多以此為目標,但卻忽略了結構的重要性。但空有結構,沒有紮實人物的故事,也頂多只是消費性商品而已。其實這個難題,就如同角色與劇情孰輕孰重的議題一樣,是個假議題。紮實的人物和有效的結構對於一部好作品來說,缺一不可。《無間道》的人物與結構都同樣紮實,所達到的高度有目共睹,是值得去努力與挑戰的目標。

本期焦點-【v.682】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