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傑克蓋的房子》血腥殺戮的背後,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與觀點。


震耳的寧靜,高貴的腐朽,連環殺人魔與心理治療師同行的途中,他緩緩地訴說,關於那些血腥殺戮背後,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與個人哲學觀點…想知道在血腥恐怖的虐殺背後,究竟在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的葫蘆裡,賣得是甚麼藥,等你來挑戰與發掘!

曾於2000年以《在黑暗中漫舞》(Dance In the Dark)摘下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又因之前發表希特勒不當言論,遭到坎城影展封殺的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2018年5月14日,在睽違七年後再度進軍坎城影展首映,不改其爭議性格與前衛的風格,繼《性愛成癮的女人》(Nymphomaniac,2013),再次端出驚人的新作,預定2018年11月30日在台上映的電影《傑克蓋的房子》(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這回說的是關於一位橫跨了1970至1980年代,發生在美國一名高智商連環殺人魔傑克的故事。

全片以倒敘又順敘的訴說手法,隨著故事情節開展,分成了五大章節,讓觀眾隨著殺人魔傑克與他的內在心理治療師(也可視為死神派來的陰間使者)的對話途中,一方面看著他犯下一連串令人髮指的殘酷虐殺奪人性命的案件過程,另一方面又聽傑克這個殺人魔娓娓道來,關於他血腥殺人背後,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與心路歷程。

名導再度出馬,自然吸引了許多東西方大牌影星,包括《衝擊效應麥特狄倫(Matt Dillon),《黑色追緝令》《追殺比爾烏瑪舒曼( Uma Thurman),《帝國毀滅》瑞士影帝《狙擊陌生人布魯諾甘茲(Bruno Ganz),《瘋狂麥斯:憤怒道芮莉克亞芙(Riley Keough),以及《原罪犯》韓國男星劉智泰,在片中不論戲份多寡輕重參與演出,其實除了飾演主角傑克的麥特狄倫(Matt Dillon)貫穿全片外,其它都是配角,而他們也都只是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展現個人獨特觀點與思潮下的棋子,一如台上奇特妝容打扮走秀的模特兒,都只是台下設計師呈現個人哲學的映射。



最近一連看了兩部描繪智慧型連環殺人魔的電影,一部是甫在台上映的韓國電影《七罪追緝令》(Dark Figure of Crime/암수살인),一部是這部電影《傑克蓋的房子》(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同樣都在說智慧型連環殺人魔,東西方導演卻展現了迥然不同的風格與論述。

大部份走前衛路線的導演,不管是像是同樣獲得過坎城金獎的《永生樹》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還是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拍片都不是為了迎合世俗的觀影大眾,當然也不在乎一般人看不看得懂他們的作品,或是看完給出的負面評論。

拍片創作對這些遊走在藝術片與商業片領域的導演而言,更像是他們對自己人生某一階段的反思紀錄,或是自己對周邊世界人事物感受心情的出口,甚至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治療,電影《傑克蓋的房子》(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表面是透過一位連環殺人魔與內在自我心理治療師的對話,陳述關於自我殺人心態成因的剖析,內裡更多是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對於這類殺人魔心態的認知與觀點反饋。

他在電影《傑克蓋的房子》(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全片中,以一種近乎嚴肅論述的哲學思慮,為自稱是建築師的主角傑克連環殺人血腥動機進行詭辯,企圖說服觀眾他是一個強迫症的藝術家,在設計建造專屬於傑克的理想房子過程中,經過不斷蓋建與拆除的過程中,終於發現死去的人體才是最好的素材。


於是他開始展開了一連串的殺戮,因為在傑克的眼裡,每一位受害者,不管一息尚存,還是早已屍不成體的死者,都是十分珍貴的藝術品,但紙包不住火,他的惡行終究無法避免的警方的追查,傑克在片中一心想蓋的「房子」,以及一扇遲遲打不開的門,在本片既是現實世界中的實體建築物,也是一種隱喻與象徵,房子象徵著傑克外表與內在的分野,僅管房子的骨架早已存在,但房子內部的建材,卻是不斷的更迭,也暗喻著主角內心與精神層面的薄弱與失序,而那扇傑克用盡心機卻遲遲打不開的門,則是連他自己都不理解與察覺的內心深層心理。

結局的安排,有點回歸一般社會認同的道德審判的準則,但即使如此,光是全片過程中,一幕幕令人觸目驚心,突如其來的血腥殺戮,與步步虐殺的情節,就非常挑戰一般觀眾的膽量。

本期焦點-【v.682】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