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蒲公英》飲食男女的解放


本片東西文化兼容並蓄。飲食文化跨越國界,透過日本獨有的「拉麵」發跡,最後包裝成有著西餐廳的亮麗外表,裡子卻賣日本拉麵的蒲公英餐廳。飲食之事跟男女之事,人活著的時候就為這兩件事,電影中,人對肉體之求如對食物之欲,交相融貫。

蒲公英》是部一看就讓人開心,看完更開心的電影。除了滿足影迷的眼福外,大概也大飽滿福。此外,伊丹十三導演的電影很少見,非看不可。筆者初次看到《蒲公英》,是去年的高雄電影節,其策畫有關「飲食」相關的電影專題,而那個周末看過的電影,就屬本片讓人想一再回味。

在故事中,有一條明顯的敘事線,是一間拉麵店的崛起錄。在簡單的梗概下,經過導演調理有致的加味,恨不得戲院旁有家拉麵店。另一條則是一位貌似在演《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的鴛鴦情侶,但是好像並非這樣而已。

本片有著布紐爾(Luis Buñuel)的超現實作法,像是在《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1972)跟《自由的幻影》(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1974)中看到的,或是在今年的《著魔的國境》(Donbass, 2018)也看到類似的敘事手法,但後者絕對不是舒服的喜劇。


我們主要從頭到尾跟著主角蒲公英(宮本信子飾演)的拉麵店奮鬥史,但三不五時會隨著某個不知名的腳色跳脫出去,其實就是跟著路人甲、乙、丙、丁出戲。看見這群路人們的吃飯景況,表現食物與人的特殊情感與關係。好比在西餐廳,有位女人教一群女人如何優雅地吃義大利麵,可巧,有位外國人也在吃義大利麵;女人說在外國吃麵不會發出聲音,但這位外國人吃麵卻吃得很大聲。大家知道,在日本吃拉麵發出聲音代表「好吃」的意思,而吃得愈大聲,表示愈好吃。所以,可能這位外國人覺得入境隨俗,在日本吃麵要發出聲音,代表好吃的意思,而這群日本女人聽到這名外國男子吃麵吃那麼大聲,代表「這麵真的好吃」,所以她們根本無法顧及禮儀,趕快吃起麵條來了。

這些看似出戲的內容,有的諷刺,有的荒謬,有的性感,有的暗喻,但不脫人對美食渴求的欲望,而在追求慾望的過程,時而歡笑,時而不得其解,時而可能臉紅心跳。雖然從小到大聽大人說:「不能玩食物」或「不要挑食」,但看一部片子玩食物玩得如此盡興,也是一種解放啊!

女主角宮本信子,其實神似法國影星珍夢露(Jeanne Moreau)。在片中可以發現,山崎努飾演的五郎,見到被改造成法國女大廚的拉麵師傅後,覺得她長得像一位法國明星。觀眾可以發現,飲食文化跨越國界,在台灣,可以嘗到本土的小吃,也可以品味外國特色美食,甚至兩者更能相互溝通,交融一塊,那電影文化呢?


本片東西文化兼容並蓄。透過日本獨有的「拉麵」發跡,最後包裝成有著西餐廳的亮麗外表,裡子卻賣日本拉麵的蒲公英餐廳。本片,標榜著拉麵式的西部片,不也是向Sergio Leone的義大利麵式西部片所做的戲仿嗎?

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1994)講飲食之事跟男女之事,人活著的時候就為這兩件事。《蒲公英》,是先驅,更是大膽,人對肉體之求如對食物之欲,交相融貫。電影中,不只看到男女用美食做愛的奇觀,而在片尾,留下母親哺育嬰兒奶水的寧謐畫面,人類出生後的第一餐,不出母奶矣,何其大幸哉。

作者:黑鮪魚DFW

本期焦點-【v.680】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