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列車上的女孩》遙不可及的幸福


讓我最有感的描述是劇中女性面對暴力,都傾向容忍,理由不外乎:「我不夠好」。我欣賞《列車上的女孩》用三名女性角色來看彼此的異與同,她們的年齡、外貌不同,但她們的焦慮卻很相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是童話故事給出的最大謊言。

瑞秋每次搭火車經過貝克街15號房子,總會多看一眼(或是為了看房子而搭火車?),儘管不認識屋主梅根和她丈夫史考特,瑞秋卻認定梅根是:「我想要成為的一切。」;瑞秋因為無法懷孕而情緒低落,陷入憂鬱症和酗酒困境無法自拔,她曾經和丈夫湯姆住在貝克街13號,直到湯姆和情婦安娜的情事曝光,兩人終以離婚收場,從此,瑞秋成了貝克街上不受歡迎的「外來者」;某個週五,瑞秋照例搭乘火車前往紐約,她從車上看見梅根在陽台上與一名陌生男子有著親暱舉動,瑞秋覺得梅根破壞她對美好人生的想像,滿懷怒氣提早下車,途中遇見安娜,她大罵了聲:「妳這個婊子!」,隨後眼前一黑,昏倒路旁,隔日清醒,發現自己滿身是血,卻記不得前一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幾日後,警探萊禮前來拜訪瑞秋,萊禮問她:「週五夜晚妳在哪裡?有人說看到妳在貝克街附近出沒。妳認識住在貝克街15號的梅根嗎?梅根那天外出後就再沒返家.....。」;下落不明的梅根到底去哪了、失憶的瑞秋發生了什麼事?而安娜與梅根與瑞秋之間,又有什麼隱形命運線,將她們緊緊綁在一起?

我沒看過《列車上的女孩》原著小說,單就電影來看,拍的有些冗長,節奏也比我預期的緩慢,但我意外的喜歡這部作品,一來我覺得電影解謎解的不錯,我喜歡影片的故事視角,沒有人是全知者,對於真相往往只能掌握一半(或更少),尤其當你/妳長時間處於神智不清狀態(酗酒),只能依賴他人給予線索建構生活,很容易讓自己成為有心人士利用的目標,《列車上的女孩》令我想起《別相信任何人》,兩部作品都以女性做為主角、都在釐清真相過程,陷入真假難辨的困境、都不約而同提及女性情慾(外遇/慾望)、女性對生活的焦慮(懷孕/身為人母的焦慮)、以及女性對愛情(枕邊人)的信任議題等等。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我欣賞《列車上的女孩》用三名女性角色來看彼此的異與同,她們的年齡、外貌不同,但她們的焦慮卻很相近,瑞秋的無法生育呼應安娜與梅根身為母親的焦慮(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瑞秋對梅根的生活有所嚮往,像在訴說多數女性都渴望找到完美的另一半,只是現實生活的愛情關係往往和想像有所落差,一如史考特的控制慾、瑞秋對湯姆的百依百順、安娜發現丈夫偷情卻選擇噤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是童話故事給出的最大謊言。
列車上的女孩》讓我最有感的描述是劇中女性面對暴力(無論是精神或肉體或社會給予的壓迫/虐待),都傾向容忍,理由不外乎:「我不夠好」,瑞秋的無法生育與酗酒問題,讓她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梅根的喪子意外,讓她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安娜從瑞秋身邊搶走湯姆,因此對湯姆的再次出軌,她覺得自己罪有應得,不配擁有忠實的丈夫與忠實的婚姻關係;每個女性都在責怪自己,反觀片中男性都在為自己的作為辯護,到底是怎樣的教育灌輸女性只能不斷退讓,只能妥協?《列車上的女孩》最嚇人的一幕,不在湯姆露出真面目,讓觀眾看見他的自私與暴力,而是當湯姆掐著瑞秋脖子時,安娜站在一定距離外看著暴力發生卻不加以阻止,如果今天瑞秋慘死湯姆手下,我猜想安娜會接受這一切,然後繼續跟湯姆生活下去。為了什麼?害怕失去家庭、害怕失去經濟依靠,或者,害怕失去「我擁有美滿人生」這層保護色?



列車上的女孩》從列車上的瑞秋旁白揭開故事序幕,她站在一定距離外看著他人的生活,想像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到最後結束於同一個場景,瑞秋依然在火車上,但列車在此有了不同的意義,瑞秋不再羨慕他人生活,轉而欣賞「自己的風景」(追求屬於自己的新生),劇情頭尾呼應,典型的成長電影公式,不失不過。較為可惜的是《列車上的女孩》對女性困境多所描述,男性角色相對扁平,無論是史考特的控制慾或是湯姆的心狠手辣,背後成因都沒有深入探究,使得這部影片只停留在「女孩向前走」的層次,沒有就社會與文化教育對婚姻與男女關係造成的影響做出更有意思的討論。



最後,我喜歡《列車上的女孩》的女演員們(男演員們礙於篇幅與角色厚度,表現只能算是規矩),飾演梅根的Haley Bennett,把內心空了一個好大洞的角色給詮釋的令人心疼(實在是蠻悲傷的角色啊)、飾演安娜的Rebecca Ferguson,演出截然不同於她在《不可能任務:失控國度》的強悍,看似堅強的神色隱藏著刻意掩飾的不安與欠缺自信,至於飾演瑞秋的Emily Blunt,演的真好,無論是酗酒或努力維持清醒或最後的反擊,都有做出不同的心境變化層次。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74】 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