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童夢》:插畫封筆二十年 一出就獲金鼎獎 他是誰?


他宛如時光快照的畫筆,留下了三十年前極為珍貴視覺光景。不論是呂游銘的繪本,或是楊德昌的電影,這一代的人能夠自由地閱讀台北的樣子,並接續以自由的方式創作,說這塊土地的故事,讓我們不用再等下一個二十年,才可以在藝術創作中看見台北的樣子。

他是呂游銘,他跟電影新浪潮的小野老師是同一個時代的,也住在萬華,同樣因為環境的因殘酷而離開台灣。在海外,他是極富盛名的藝術家。《童夢》大部份的對談在公路上完成,呂游銘不喜歡坐飛機,而喜歡跟著滿車的畫作一起公路旅行。在這段自由中,他如同自言自語般的訪談,其實是對時代的告白,從舊金山前往芝加哥,也從2016年回到了半世紀前的學校朝會司令台。

故事在長長的公路上開展,即是電影鏡頭對於自由的隱喻。


自由與壓迫
他的繪本《想畫.就畫.就能畫》講的是一段1957年開始的故事,這也是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紀錄,繪本中記錄的是他對那個年代的深刻,連同畫作裡學校場景「中華民國三十五省」的標語也跟著清清楚楚。就學期間,他最著名的創作「揍人為快樂之本」被瘋狂傳閱。也因為之類的小屁事層出不窮,最後他被禁止在學校裡畫畫。

在舊金山前往芝加哥的80號公路上,他清晰地說出幾乎半世紀前訓導主任在司令台前說的話,從反共堅定的立場到朗誦青年守則,凡此種種威權時代的日常,對這位旅美畫家的生命所劃下的深刻,是鏡頭想說但沒有說的事。

家庭命題
身為異鄉人,因為在海外打拼而忽視了兒女的成長,是紀錄片中一個故事支線。如此情感上的遺憾,卻和紀錄片中另外一個情誼形成強烈對比。1957年呂游銘在七歲時遇到美術老師鄭明進,有別於其他人對繪畫之路的不看好,鄭老師反而鼓勵他畫畫,直到今日師生的情誼也如朋友一般深厚,而呂游銘的女兒卻早已不與家中往來。願意觸碰如此命題的紀錄片是難得的,於是鏡頭不正是跟一位畫家對話,我們也得以與兒子、先生、父親、學生的身份對話。


台北的樣子
33歲前往美國,他認為人無法改變環境,卻是可以移動到適合自己的環境。但是即便離家一萬公里,兒時的壓抑與創傷,也成為他做惡夢的主題。

如同那個年代,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的人們一樣,他宛如時光快照的畫筆,留下了三十年前極為珍貴視覺光景。不論是呂游銘的繪本,或是楊德昌的電影,這一代的人能夠自由地閱讀台北的樣子,並接續以自由的方式創作,說這塊土地的故事,讓我們不用再等下一個二十年,才可以在藝術創作中看見台北的樣子。

作者:素樸勛 【流浪漢電影協會】

本期焦點-【v.574】 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