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通靈診療室》身心合一


英文原名的《Body》,導演事後說應該改成《Souls》,無不都點出「裡外合一」的母題。診療,不是修復也非通靈,而是要正視我們之間的關係,它從不是一個單向的重建,虛弱憔悴並不是世界末日,但讓病態的心裡一再蔓延,卻能成為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你意識到在給予一些奇怪的希望嗎?」

一樁自殺案的開端,父親開著車做著熟悉慣例之事,工作之後的狼吞虎嚥,母親的死亡、對於女兒的漠視,讓家庭關係分崩離析,直至女兒發病,他選擇將女兒送去醫院接受治療,而非花時間好好照顧。當診療師的關切將至,從對於神靈的荒誕拒絕,到對自己產生懷疑,對逝去老婆感到內疚,更意識到自己和這個家庭的距離。這個「希望」,從不是給予,而正是因為我們缺乏,才會對外界的事物產生排斥與質疑。而當案件一再發生,他們為何要這樣做?多數的我們只見到事物的表面,卻無了解背後的困難與原由,也無試圖解析人的內心掙扎與選擇,就位我們所見而妄下定論。

----------------------------------------------------

通靈診療室》格局雖小,但卻找到非常有趣的觀點切入,來正視人的內心狀態。重點不再通靈,反而是藉由診療拉近人彼此的距離。靈的存在,終其只是人們對於自己的不自在與苦痛所找的藉口,在傷口逐漸擴散下,我們又試圖拿外界的繁忙來麻痺自己。電影中的父親和女兒正是呈現人性的兩面,父親的倔強正如我們的外在,甚至對於所有的血腥和死亡無感,一再地包裝忽視,內心卻早已像女兒般的脆弱厭世,成為一道心裡過不去的坎。通靈,並非故作玄虛,反倒它正提醒著我們面對該去縫合的傷口,為何要尖叫?為何要釋放?在自認為的堅強下卻早已綑綁住心中該解放的壓力。


「不像波蘭痛苦和苦難總是相對冷漠。」

通靈診療室》是波蘭女導演Małgorzata Szumowska新作,此作讓人聯想起她上部《以欲望知名》,一樣透過驚悚、同性來反觀社會現實,但本片的兩條敘事比重或揭露卻做得不盡理想,雖充斥著靈異氛圍,但導演卻選用較為克制冷調呈現,或許這也讓節奏有些沉悶。但大量的長鏡頭與幾顆絕美構圖,在似見又不似見的詭譎下,相反則針貶社會的普世價值。如在診療室裡大多是女孩兒,她們絕非病入膏肓,更多就像Olga,即使已痊癒,但卻因為家人的不負責或不願面對,只能留待醫院裡接受「家」的照顧。

而影片中大量對於身體的扭曲、食物的厭惡、牆上的奇異之畫(乳房和眼睛大量密集重疊)、甚至裝神弄鬼的通靈,在一般人都認為的噁心虛無之物,事實上我們卻正觀看著我們的內心呈現。除此之外,導演也有心擺設如「拒絕屠殺」標語、穿戴長髮的男店員、女生男性化的外表、禁止同性戀、流產合法化和死刑等議題,甚至女性被同關進一間診療室,只能成為死亡和性慾的替身,連言論都被否決不受正視,也表達對於現今荒誕社會的抗議。而多數的我們正如父親一般,不願靠近也不願關心,只麻木冷漠地眼觀一切,甚至對這些感到深信不疑。但在懷疑的同時,卻也顯露出自己的虧欠與心虛。


「愛人者永不患病」

診療,不是修復也非通靈,而是要正視我們之間的關係。從開始的存疑道相信,我們為何會相信?是因為對自己的不信任與對他人的愧疚,被死亡纏身、繁忙工作重壓後卻失去了再次愛人的能力,只剩在乎畫多有價值、身體外在有多健全,相反卻不知內心早崩潰瓦解,裡外也早就分離。而本片英文原名的《Body》(導演事後說應該改成《Souls》好一點),但無不都點出「裡外合一」的母題。

通靈診療室》看似靈媒學說,靈媒也成為這母性缺失的橋樑,但它絕不是將陰陽兩界溝通作為解決的管道,這點也在結尾翻轉一切。從日到夜,當陽光照進,父女的對視莞爾,那一道光正如聖旨照亮彼此的內心,但卻是通過一場失敗的通靈拯救。此時靈媒早已熟睡,甚至在最後鏡頭消失無蹤,而抽屜的紙筆也是女兒代筆所寫。但一切卻已不重要,不管她有沒有來過,有沒有附身,事實又是如此,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彼此的諒解與理解。
----------------------------------------------------
這趟救贖心靈之旅,也正如片尾曲《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它從不是一個單向的重建,而是需要雙方的溝通來填補這內心的空洞,正如父親與女兒、外在與內心的合而為一。直至夢中的尖叫驚醒,此時才脫去我們一直以來的倔強偽裝,虛弱憔悴並不是世界末日,但讓病態的心裡一再蔓延,卻能成為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Gerry & The Pacemakers -《You'll Never Walk Alone


此片榮獲第65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作者:Pony 【PONY WORLD】

本期焦點-【v.552】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