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評人Victor談2015年度十大佳片回顧


以上排名基本上是筆者自己較喜歡的電影,可能和其他影評人的年度十大佳片出入甚大,未列入前十大的電影也不代表不好,仍有值得觀賞之處

筆者Victor今年包括新片與舊片,總共看了約兩百五十部電影,其中包括金馬奇幻影展、台北電影節與金馬影展中眾多不會在台灣上映的電影,今年無論國內外都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單,在筆者觀賞過的兩百五十多部電影中,要分出高下著實不易,所以必須犧牲掉《踏血尋梅》、《進擊的鼓手》、《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太陽的孩子》、《不絕之路》等片,甚至考慮到在金馬影展看過的《索爾之子》排在明年一月底上映,決定將它排到明年的年度十大暫定電影,《塔洛》的議題對台灣政治環境較為敏感,估計是不會上映,因此將它算進今年已上映(金馬影展限定放映)的名單之內,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華語片也表現出眾,讓人過目難忘,以下便分析筆者將這些電影列入年度十大佳片的原因。

1.《地下社會

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是被號稱為最會得獎的導演,出身於布拉格學派的他,以輕鬆幽默的東歐電影風格,包裝了故事中小人物的人性悲歌,精彩的運鏡、場面調度、人物與劇情的諷刺暗喻,鞭笞了巴爾幹半島的政治與戰爭,即便他本人否認《地下社會》是影射巴爾幹半島的政治,《地下社會》中的馬可(Marko)、阿黑(Blacky)、娜塔莉(Natalija)等人物形象鮮明且難忘,在幽默歡笑的背後,忠實的呈現時代下的犧牲者,《地下社會》也於1995年榮獲坎城影展的殊榮,台灣於今年五月於藝術戲院上映,也讓筆者看完後深深愛上庫斯杜力卡的電影,接續又看了台灣目前能找到的《生命是個奇蹟》、《請對我承諾》,期望台灣日後也能重新發行庫斯杜力卡的其他舊作品,日後有時間,筆者也會寫一篇關於庫斯杜力卡與《地下社會》的專欄。


2.《親愛媽咪

看過《親愛媽咪》的人,必定會對折服於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的影像魅力,母子之間的情感雕塑,讓觀眾看到親情中愛與恨的難以割捨,以及在愛中的不捨與掙扎,情感刻劃絲絲入扣,令人難忘,尤其是當畫面被撐開那一刻的震撼,絕對值得所有人在觀影過程中起立鼓掌,Dolan那不僅是片中角色試圖撐開生命的侷限,也是Dolan挑戰電影既定形式,充滿勇氣的一手。


3.《刺客聶隱娘

筆者認為《刺客聶隱娘》沒有所謂的「反應兩極」的問題,侯孝賢的電影一直都有獨特的大師風味,過去的作品裡,侯孝賢的長鏡頭,他說是為了在拍片過程中省錢,但是透過侯孝賢的長鏡頭影像,卻能讓侯導的影迷們品嘗中人生中最單純,以及最深刻動人的平凡時刻,這是一般觀眾所無法理解與體會的「日常中的不平凡」。
刺客聶隱娘》的長鏡頭則昇華為一種境界美學,他徹底呈現長鏡頭在這部電影裡的必要性,更透過聶隱娘冷酷表情,捕捉隱娘內心掙扎的幽微變化,以及侯孝賢對於「俠」的定義,堪稱台灣十年來最優秀的電影也不為過。


4.《塔洛

塔洛》被譽為今年最有機會擊敗《刺客聶隱娘》的電影,導演萬瑪才旦利用了大量的長鏡頭以及景框,對小人物的生命侷限作註解,且厲害的是萬瑪才旦利用故事中的小細節作為影像符碼,使得《塔洛》描述一名牧羊人被年輕女孩欺騙的單純故事,成為一部每一個鏡頭、細節、甚至角色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了獨特的涵義,且每一場戲的涵義皆不相同,日後有機會會打影評。


5.《醉‧生夢死》

張作驥利用醉、生、夢、死、愛、恨、情、仇八個字作為電影中角色的生命註記,並透過大量的影像符碼,交織成一部小人物在社會底層掙扎的生命哀歌,是一部在藝術性和娛樂性彼此兼顧的優秀作品,是今年必看的優秀台灣電影之一。


6.《人造意識

人造意識》可惜之處在於台灣並未上映,而是直接發光碟,本片優秀之處乃是僅利用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多姆納里葛里森(Domhnall Gleeson)、奧莉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三位主要角色作為論述,不僅有對於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道德爭辯,更巧妙的是故事的布局以及影像語言的利用,讓電影的藝術層次得以提升,電影結尾的回馬槍讓觀眾錯愕與驚艷,不自覺的會在結尾拍案叫絕!未來有機會再撰寫影評。


7.《腦筋急轉彎

腦筋急轉彎》是動畫史上難得一見,具有大量創意的動畫片,看到筆者小時候胡思亂想的腦內小劇場具象化,且內容如此豐富,要筆者不愛這部電影也難,但是在故事設計抉擇上,不免在細節處有其邏輯矛盾,但是即便在劇情上有其缺憾,卻無法無視這部電影將心理學理論,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具象化的創意發想,絕對值得獲得掌聲,更何況是將故事拉成一部腦內公路電影,以及和萊莉的青春成長日記兩條故事線交互運用,綻放出最耀眼美麗的火花。


8.《過於寂靜的喧囂

過於寂靜的喧囂》是不能忽略的遺珠電影,一部完全沒有對白的無聲電影,卻在無聲中充滿了聾啞學校裡,社會階級與鬥爭的喧鬧聲,震耳欲聾的讓人無法直視人性中最沉重的黑暗面,在不斷流動的藍色色彩語言中,讓觀眾看到人性中最令人絕望的一面。


9.《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今年令筆者難以忘懷的科幻電影之一,全片的設計非常有趣,僅僅使用二至三個場景(室內與室外),便生動的訴說一個看似和樂的家族聚會中,成員之間不堪的往事與秘密,如何在彗星劃過天際的這一夜,變成一齣驚悚的科幻電影,室內與室外、家庭與戶外,究竟何處才是放逐之地?何處才是真正幸福之處,劇本的安排非常巧妙與生動,挑戰觀眾的邏輯推理能力,台灣未上映,僅發光碟,值得一看。


10.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有西恩潘(Sean Penn)執導的《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在前,《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要如何突破窠臼很令人期待,本片是筆者在2014年的金馬影展時觀賞的作品,看完之後非常喜歡,也是少數筆者觀看過程一直希望電影不要結束的作品之一,和《阿拉斯加之死》一樣,這是一部自我放逐的成長電影,透過雪兒(Cheryl)回顧生命的墮落,並期望在旅途中找回生命的意義,並試圖和自己生命中犯過的錯誤達成和解,讓觀眾深思與落淚,雖然前半段在回顧Cheryl荒唐的感情人生,有些過於盈滿,似可刪減,但整體而言《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是不落入對觀眾說教的窠臼,能讓觀眾深深反思與感動的成長電影。

作者:Victor 【電影胡說八道】

本期焦點-【v.533】 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