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電影中的經典文學:台灣電影


近年來,台灣的電影產業開始出現復興的趨勢,當中也有幾部電影是從文學作品影像化而來。改編後的成果固然有好有壞,但是在台灣電影復甦的今日,還是不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文學改編電影的上映,為電影的題材注入更多的可能。

看完了歐美的經典文學改編電影,接著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台灣的電影。

近年來,台灣的電影產業開始出現復興的趨勢,當中也有幾部電影是從文學作品影像化而來,例如:改編自張友漁的童書《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的《單車上路》、改編自李喬的小說《情歸大地》的《一八九五》、改編自劉梓潔獲獎散文〈父後七日〉的同名電影、改編自謝旺霖以自身經歷寫成的《轉山:邊境流浪者》的《轉山》。話雖如此,比起過往的高峰期,這幾年取材自文學的台灣電影仍舊是少得可以。

如果要回顧改編自文學的台灣電影,就不得不提瓊瑤了。瓊瑤從1963年出版小說處女作《窗外》以來,共發表了超過50篇小說,幾乎是著作等身。她的作品於1965年首度影像化,李行將《六個夢》裡的一篇〈追尋〉拍成電影《婉君表妹》,這是瓊瑤電影的濫觴,從此開啟了約莫20年的「瓊瑤電影時代」。

據統計,到1983年票房慘跌的《昨夜之燈》為止,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將近50部,可說是台灣電影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在這段期間裡,許多知名導演、演員和歌星無不參與其中,包括李行、白景瑞、林福地、宋存壽、劉立立、林青霞、秦漢、劉文正、秦祥林、劉文正、甄珍、林鳳嬌、柯俊雄、歸亞蕾、唐寶雲……,完全是名符其實的「星」光熠熠。瓊瑤電影不僅使愛情文藝片成為當時的台灣電影主流,更被認為是促成台灣電影黃金時代的要素之一,其地位和影響力實在不容小覷。

在此之後,是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時代的到來。此一時期改編的文學作品以現代文學和鄉土文學為主,像是黃春明、白先勇、司馬中原、廖輝英、王禎和、朱天心、朱天文、蕭颯、七等生等作家的作品都曾被拍成電影,讓整個電影圈洋溢著一股濃厚的文學氣息。

倘若由說故事的角度來看,其實就像我在〈電影中的經典文學:近期文學電影介紹〉一文中所提,電影和文學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存在。因為文學作品通常擁有深厚的底蘊,能提供電影一個好的故事內涵,所以霍華‧蘇伯才說:「許多最令人難忘的賣座電影,都是改編自小說。」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改編後的成果固然有好有壞,但是在台灣電影復甦的今日,對喜愛閱讀的我來說,還是不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文學改編電影的上映,為電影的題材注入更多的可能。

作者:開到荼蘼花事了

本期焦點-【v.364】 201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