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悲慘世界》激昂的時代


身為一個觀眾,看《悲慘世界》的樂趣其實是很純粹的。在一首又一首動聽的歌曲中,找到演員們對彼此角色的深刻詮釋。「演」、「唱」二字,缺一不可的融合。至於理解時代的故事、細想背後的精神,就是電影之後的事了。

悲慘世界》一作的原形是大文豪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小說《Les Misérables》。此作品曾經多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動畫、電影,而這次這部《悲慘世界》橫掃全球各地影壇獎項,臺灣上映時間雖然稍慢,但仍然讓我十分期待。

這次到美麗華影城觀賞這部電影,有趣的是,我爸媽看的《大尾鱸鰻》佔據了數個上映廳,場次數目約是《悲慘世界》的三倍,要不是我有先訂票,一整天的時刻表排到晚上十點都一位難求。反觀我一個人孤孤單單觀賞的《悲慘世界》,影廳內約莫只坐了兩排。看來臺灣人在春節還是喜歡看一些熱熱鬧鬧的電影,我想這也不是甚麼水準不水準、文化不文化的問題,畢竟《悲慘世界》的色調是灰暗了些,雖然內裡傳達的意涵是正向的,但總是沉重了一點。

話說,每個人想看《悲慘世界》的原因都不太一樣,大部份人是因為安海瑟薇,不過好像事前不知道它是音樂劇,所以進場後就坐立難安。我的理由特殊一點,我進場純粹想聽薩夏拜倫科恩唱歌,臺灣觀眾可能比較不熟悉誰是薩夏拜倫科恩,他是之前上映的喜劇作品《大獨裁者落難記》的主角,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則是《芭樂特》。辛辣的喜劇風格讓人印象深刻,他在這部《悲慘世界》中演出的是貪財旅館老闆,在看電影之前,我已經先看過了《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版音樂劇,其中特別喜歡的就是旅館老闆唱的「Master Of The House」,所以更期待進戲院聽薩夏拜倫科恩唱這首歌。

是說,雖然我先看過音樂劇,但畢竟沒有讀過雨果的小說,以下的心得全憑電影給我的印象去寫作對情節的理解和推敲,如果有誤還請指正了。

悲慘世界》從音樂劇改編成電影,一些曲目的演出順序有經過調整。但整體上改動不大,不少經典曲目仍然是台詞一句也不差的演唱,改動後的順序我大多也滿能接受的。在演員唱功方面,大多數演員的演唱技巧都超乎我期待的精彩,無奈有幾個角色的表現有點受限,像是成年後的珂賽特……或許是曲目上的分配,算是比較可惜的部份。

悲慘世界》比較可惜的部份是在節奏上的拿捏,畢竟以電影方式呈現,很多部份需要演得比音樂劇更加完整,但是電影本身也有片長壓力,像本片最後呈現出來也已經是近乎爆炸的158分鐘。所以,一些橋段難免就出現了一些跳躍式的劇情進展,或是某些段落沒有解釋清楚或是沒有給予足夠的感情抒發空間就往下一步進行,都是一些可惜之處。

整部電影的劇情背景是動亂的法國革命時代,其中又加深描繪了平民與貴族間的地位懸殊,而產生的各種社會動盪。電影中對背景時代的描繪極為深刻,不管是工廠、紅燈區、旅館內酒肉光景,都可以看出底層社會的生態與小人物生活上的艱辛。

如果以人物的角度來看整個故事的結構,我會把故事拆成三個等份:「尚萬強與賈維」、「芳婷」、「故事尾端出現的年輕人們」,以下的心得就由這三個部份來分享我看到的《悲慘世界》內容。

首先是尚萬強與賈維的爭鬥關係,尚萬強在故事中相對來看是正向與光明的存在,在此部份,我傾向先看向賈維這個角色。賈維有著對尚萬強的偏執,他花了畢生之力去敵視這個罪犯,從某種角度來看,我認為尚萬強是賈維的另一面。賈維從小在監獄中長大,對無形人性的不確認養成了他對有形律法的死忠效命。這樣的信仰在大方向上是有問題的,賈維因此信念而選擇漠視老百姓的痛苦,在他認知中,在律法下臣服的老百姓皆得善果,他瞧不起的是那些選擇卑賤工作的底層居民,卻沒花心思去理解他們是否真的有選擇。除此之外,對律法的盲目服從也促成了他在細節上的漠視,從審理芳婷事件中的草率可以明顯看出,後頭在大街上抓住旅館老闆一家時,也可以發現他對這些人們打從心底的鄙視。

或許也因為如此,賈維主觀的仇視「跳脫律法的善行」,而這部份的代表正是尚萬強。尚萬強的存在傾倒了賈維的世界,尚萬強的背景是從罪犯出身,在牢中服刑時賈維正值當地警衛,在尚萬強解釋之時已經表現出他的敵意,在他違反假釋條例之後,更加深了賈維補其歸案的決心。事後,尚萬強的種種善行都在挑戰賈維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尚萬強本人的轉變更是其中的關鍵。主教賜予他的銀器不但幫助他重獲新生,其中精神上的意義更遠高於物質。除此之外,主教本人的動機也可歸類成一種跳脫階級與律法的關懷,由此可見,賈維最後的自盡代表了律法的價值顛覆,那句在自盡前的歌詞就說明了一切:「我將逃離這個世界,這個屬於尚萬強的世界。」﹝「I'll escape now from the world . From the world of Jean Valjean.」﹞

這樣的衝突、追捕與結局,我認為在故事中代表了人民的關懷與熱情,突破了冰冷法條的限制。

第二個部份,是芳婷的故事。

身為電影中的要角,安海瑟薇在整部電影中只有約二十分鐘的戲份。但是其出色的表演與詮釋幫她奪得了數個演技大獎。

芳婷,一個代表底層人民的角色,種種「悲慘」體現於她身上。她遇人不淑而獨自撫養幼女,又因為旅館夫妻的壓榨而經濟能力失衡,在種種惡意中傷只好到紅燈區尋找出路,賣了一身的秀髮,也賣了自己的貞節與靈魂。最後懷著對女兒的思念而病死。

那首「I Dreamed A Dream」或許是整部電影前段的最高潮。四分鐘的一鏡到底完整呈現了安海瑟薇的精準表演與演唱技巧。《悲慘世界》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一改錄音後播放拍攝的手法,直接讓演員們「唱現場」。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做法,可以在歌聲中聽見更多情緒與臨場的即興表現,在「I Dreamed A Dream」中,安海瑟薇的哭容與歌曲本身天衣無縫的合而為一。以往聽音樂劇多半是在「聽歌」,但現在有更多空間可以「看表演」。這兩者間的結合,給予了「音樂劇電影」更多的可能性。完整的呈現故事,同時也豐沛展現芳婷在故事中的定位,這個世界改變了她,但她的際遇卻打動了尚萬強,近而改變了許許多多人的人生,展現時代下的小人物故事,卻又不忘回以時代精神,是這部份故事最有趣的地方。

再來,第三部份的故事,發揮點在慷慨激昂的年輕人們。在故事的尾段,珂賽特成年,愛上了革命份子馬里歐,而旅館老闆之女兒愛波寧同樣為馬里歐傾心……但馬里歐有他的大業要追尋,他的使命與他的弟兄,他們希望能推翻新的王朝,讓法國重回人民手中。

想當然,這部份的故事是慷慨激昂的,那個小男孩自然是畫龍點睛的一刀。但這部份比較諷刺的是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的,這些年輕人認為自己是在為了解救人民而戰,但到頭來這些人民卻選擇了沉默。儘管電影到了最後仍然來上了一段大合唱,但這到底是在讚揚革命的激昂,或是在苛責社會的冷漠,又或只是在為時代下一個中立的註解。或許是我較難參透之處了。

可惜,電影到了最後選擇在大合唱下收尾,是由人物的故事望回了整個時代。比較起來,我仍較寧願電影能在尚萬強的安息下終結,以時代的故事見證人物的起落,是我心中更理想的敘事型態。不過,這畢竟只是我的一己之見,也不能代表甚麼就是了。

除了三段我比較有感受的故事之外,電影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插曲,愛波寧的「On My Own」依然動聽,前頭談過的旅館老闆是其一。可惜了薩夏拜倫科恩的表演仍舊生動,但唱腔上好像沒有原唱Leo Burmester來得逗趣俏皮。另外幼年版珂賽特的「Castle On A Cloud」好像是刪減了不少,十分可惜。

再補充一個有趣的趣事。在悲慘世界音樂劇中最經典的尚萬強Colm Wilkinson,在這次的電影版中演出了幫助尚萬強的主教角色。這樣有趣的客串,感覺也是一種不同型式的轉變,挺有意思的。

在文章的最後,必須說,雖然我講了那麼多有的沒的,但是身為一個觀眾,看《悲慘世界》的樂趣其實是很純粹的。在一首又一首動聽的歌曲中,找到演員們對彼此角色的深刻詮釋。「演」、「唱」二字,缺一不可的融合。

至於理解時代的故事、細想背後的精神,就是電影之後的事了。

個人喜好度:●●●●

作者:橘貓 【橘貓‧夜空】

本期焦點-【v.383】 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