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普羅米修斯》我真的,無法不喜歡


如果說《異形》第一集是驚悚片,《異形2》是動作片,那色調不再陰暗、空間也不那麼壓迫的《普羅米修斯》確實撐開了「科幻史詩」的氣魄。但作為一個系列的開端,它是否也具備了和扮演「異形前傳」同樣的力量?我真的不敢說。

或許早在進戲院的前一晚,當我預先搜尋著《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劇照、以備過兩天當插圖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我無法不喜歡它了吧!那一張張數百萬畫素的圖檔裡,是電腦繪成的浩瀚天際、深幽的古室,與航遊太虛中的星艦。第二天,當我在銀幕上目睹普羅米修斯號降落在LV-223星球的表面,如一尊披滿了銀甲的天界巨象,那當下,我對這早上的期待已經被滿足了。剩下的,都真的只是加分減分而已。



所以,這將是一篇自我矛盾的文章。我將試圖說服你:為什麼這部電影讓我著迷,又同時盡責地指出它巨大的缺失;我想表達對雷利史考特的導演風格的佩服、盛讚其氛圍掌握,又同時感嘆:身為共同創作者,讓這劇本過關實在是千百個不應該。《普羅米修斯》當然是「好看」的,作為一部商業/娛樂電影它的確很成功,論規模論奇觀論臨場感都很夠,(而雷利史考特也從來就是很商業的導演)但作為一部科幻片,而且是丟出許多達到哲學層次的問句的科幻片,它就顯得空洞,沒把故事說得夠好了。

我曾經不只一次地強調,我認為近年來最好的太空科幻片是《MOON》。而《普羅米修斯》不但專心度和深刻性無法與之並論,連娛樂性也差了路數較近的《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一點。沒錯,讓我這麼挑剔的原因在於「他可是雷利史考特啊!」光看2000年那一陣子,就有近乎完美的英雄電影《神鬼戰士》(配樂可是神曲級)、色調節奏都極出色的《黑鷹計畫》(配樂亦充滿創意)、優雅冷冽而耽美的《人魔》(配樂更是……咦我是否太明顯偏袒某人了),每一部都讓我讚嘆。他或許很主流,但他有風格、有眼光、有氣度,更有敘事技巧裡最難得的「穩定性」。


再回頭看1979年,亦即比我更古老的三十三年前:《異形》(ALIEN)第一集為雷利史考特打下的江山,是奠基在優秀的鏡頭調度和說故事的節奏、力道上的。有別於詹姆斯卡麥隆的《異形2》(ALIENS),雷導的首集並非是怪獸動作片,而是更偏向驚悚、懸疑一點。他所示範的是在無垠的太空中、打造出無路可逃的絕望,把無窮的開放空間壓縮成無限的幽閉感(這也正是《MOON》所師承的武功核心啊!)此外還有女英雄的塑造、駭人怪物與身體的極致恐懼、軍武/科學的迷思及人類的自我毀滅等等。更重要的,那是一次在有限的空間、搭景、技術中,尋求變通的精采創意執行。

多年過去了。許多曾經的科幻能手:史蒂芬史匹柏、勞柏辛米克斯、喬治魯卡斯,都迷上了新世紀的酷玩具,藉由特效和動畫磨刀霍霍。但從中,又不難發現當技術上的侷限被解除了,那原本專注/封閉的說故事目光似乎更容易渙散(看過《阿凡達》的讀者都應該回頭去看《異形2》,你會發現卡麥隆一直在拍同一部科幻片),所以面對《普羅米修斯》,也許我們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雷利史考特是否被自己龐大的夢境給矇蔽了,反而失去了說故事的穩定?

答案眼看會非常主觀。而我要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覺得並不致如此。《普羅米修斯》的敘事,依然有著正字標記的「沉穩」,節奏快慢有致、氣氛的累積和爆發都從容,角色即使蕪雜了些,至少對女主角的注目是夠讓人認同的,給予生化人大衛(David)的空間更是不少;而種種風沙滿天、彩度刷淡的視覺,也和未來感十足的機設融合成讓人肅然、甚至澎湃的魅力。


看完本片,你一定記得開場那段外星人飲鴆殉身(?)的畫面、和一路上帶過的原始地球風貌吧!但我想說的是下一幕:也就是出完標題字、畫面還全黑的時候,先是一個聲響——敲打石塊的聲音——然後我們才看到畫面上破了一角,透出女主角的目光。這是她在敲開自己追尋真相的路啊!光只這個鏡頭,我已經看到大師風範:沉著、屏息、耐心地從頭說起。《普羅米修斯》是個「大哉問」的故事:我們究竟從哪裡來?為何創造了我們?又想帶我們往哪去?這種種高層次的探問給了這部電影質感;而雷利史考特在此的表現,我也認為並未「失控」的,那些特效、動畫並沒有變成數位的浮誇,或虛浮淺薄,而是科幻寬闊的視野。

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發生在《異形》的三十年前,人類來到遙遠星系的LV-223行星(而非LV-426)探訪自身的起源,卻只找到疑似自己祖先物種的運輸船一只(顯然在休眠中而不是待機,所以沒有耗電的問題)及船上滿坑滿谷的液態生化武器(讓人聯想到石油,這一定是故意的!)這些物種是誰?他們從哪裡來?為何要到古早的地球去四處留下壁畫?(是地圖是邀請函還是無聊的塗鴉?)又為何看似要再前往毀滅人類?

一則則問句列下來,不難發現《普羅米修斯》雖然是一部前傳,但它的使命不只在導往異形系列的開端,更像是從《異形》的世界裡找到一段線頭——亦即,那個讓約翰赫特染病並造就了影史最駭人畫面之一的「禁忌之地」、Space Jockey的墓室——興奮地把它拉拉拉出來、拉往一個全新的方向。是的它解釋了異形(Xenomorph)的誕生,沒錯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種種「異形梗」的埋放(讓系列觀眾驚喜連連啊!)但《普羅米修斯》想做的,不只是補完異形系列的背景而已。它還想成為「普羅米修斯系列」的首部曲。

也正是這兩大核心動機的交纏、錯置、和顧此失彼,讓這故事絆倒了它自己。身為《異形》系列的原始作者,雷利史考特滿足了老粉絲的期待,作為一個名導他的功力也依舊在,但作為一個新系列的發想者,我認為他在和編劇合作的部分輕忽了:《普羅米修斯》的劇本雖然流暢,但情節發展上有多道斧痕,甚至干擾了故事本身。且讓我從三個主要角色切入,來順便談談這些嘆息吧:


首先是維克斯小姐。這樣一位資方代表被放在船上,而且從開頭就流露出對眾人的輕蔑和無情,這當然是對《異形》系列經典反派的對號入座。但隨著故事推進,她的理性和謹慎顯得並不多餘,她的非信仰者的目光更讓我認同;接下來那場戲,當她下令不准患病的哈洛威登船,並不惜親手執行她的堅持(儘管臉上帶著疑懼)時,我真的眼睛一亮——

因為,這當然讓我想起《異形》最關鍵的一段,當眾人把被附身的約翰赫特抬回船艙,只有蕾普莉反對他登艦,卻遭到所有人圍勦。事後也證明她才是對的。在此,《普羅米修斯》根本翻轉了維克斯的角色印象,加上後來與「父親」的互動,更讓我期待後續的發展了,沒想到卻瞬間被Mr. Donuts給……


第二個則是大衛。他或許是最複雜的角色吧!也當然是演員最能發揮的。但到底大衛在想什麼?他對人類是敬仰是嫉妒是同情還是鄙視?對那些外星人又是何態度?即使麥可法斯賓達的詮釋是豐富的、細緻的,但這劇本沒有給這角色足夠的動機,來串起他的言行脈絡。說到底,他的魅力幾乎都來自演員,而非故事。

大衛時而好奇時而頑皮像個小孩,又時而深沈冷酷讓人猜不透;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陷害」哈洛威的動作,究竟是為了執行「父親」的意志?或科學實驗的好奇?或對自己的創造者(人類)的反撲?還是對女主角的仰慕(演變成對其伴侶的敵意)?都似乎說得通,又都不夠成立。到頭來,大衛的許多言行都讓我難以判斷是編劇的故意,還是編劇的散漫而已。


最後,當然就是女主角伊莉莎白了。她是《普羅米修斯》最精采的角色,繼承了蕾普莉「非軍事獨立女性」的傳統,求生能力超強,也成為最後開往續集的關鍵。而我真喜歡這故事給她的豐富信仰內涵:她的對十字架的放不下,可以是對父親(生理創造者)的想念,也可以是對信仰(即宗教上的創造者「神」)的需要;但她是個科學家,這又讓她的「神」不只停留在宗教層次,而是藉由探尋/追訪所能抵達的那個真相/真理。這是無窮盡的求知慾,是對「起源」的執著,這把對未知的好奇和宗教(亦即對未知的恐懼)合成一體兩面的手筆,真讓我驚艷。

也無疑,整部片最精采的一幕,就是伊莉莎白在醫療艙裡的「自助墮胎」吧!那可是百分之百如假包換的「夾娃娃機」啊!(而且還只有兩爪,卻抓得超穩的)這不但是再壯闊的動畫都難以企及的奇觀,是對《異形》經典的「破胸」畫面的再現、變奏和致敬,更在真正意義上把女主角推上「異形之母」的位置了。

(一定也有人注意到吧:這隻異形章魚後來長大了,而牠的「嘴」像極了女性的性器——所以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女主角生下了自己的分身,再在最後關頭救了自己一命?)


「異形之母」的概念,及最後伊莉莎白的啟程,是《普羅米修斯》的最亮點。但且慢。為了點亮這一切,這劇本付出了什麼代價?為了最後的異形露面客串、及系列必備的「逃生艇上的兩人對峙」回馬槍,更為了製造出「反正沒人要回家」的態勢讓伊莉莎白上路,這故事不得不殺了維克斯,更連帶犧牲了艦長和他僅存的夥伴們(否則,我才不信航行到三十七兆公里外去探險的太空船,會連一種軍火都沒配備!)

也是為了讓伊莉莎白成為異形之母,所以大衛陷害了哈洛威——但他當然不可能算到這一步。所以,是劇本指使他的吧!(「你能想像這答案,有多麼讓人失望嗎?」)

當許多事件都只是推進情節的工具,這依然可以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卻很難是真正優秀的故事了。那突如其來的矽風暴(發生的時間點實在太可疑了)、不知為何必須沈睡的外星人、感染黑液體的各式症狀(那「狂戰士」到底怎麼回事?是劇本要求「時間不夠了我們把配角趕快收一收」嗎?)都只是為了製造不同類型的、適時的危機。《普羅米修斯》犯了「先想好結局,再拼湊劇情」的大忌,而在它形而上的核心,那些「是誰」「為何」「在哪裡」的問句,又回答得太模糊。無怪乎看完後我越想、越墜五里霧中。

如果說《異形》是驚悚片,《異形2》是動作片,那色調不再陰暗、空間也不那麼壓迫的《普羅米修斯》確實撐開了「科幻史詩」的氣魄。但作為一個系列的開端,它是否也具備了和扮演「異形前傳」同樣的力量?我真的不敢說。

在看的過程裡,我也一再地想起《駭客任務》動畫輯中的「二度文藝復興」,那旁白的女聲電腦音說著:「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man. And for a time, it was good. Then man made the machine in his own likeness. Thus did man become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demise.」不論雷利史考特、或華卓斯基兄弟、或我鍾愛的《PLUTO(冥王)》作者浦澤直樹,都對機器與人性/人心的話題充滿興趣。而在《普羅米修斯》,也有外星人與人類、人類與生化人、及這各類生物與異形間的多重「父子/創造」關係,在大衛身上更試圖演繹了心(靈魂)的誕生。這些,其實都挺迷人的。


回到它的結尾。這是個對「長生不老」嗤之以鼻的故事,但對「追尋答案」的堅持,又有著近乎信仰的頌讚。當伊莉莎白再次踏上她的旅程,那星艦飛射出畫面外、曳出一道藍光,那為了「相信」賭上一切的毅然決然,讓我想起了1997年,《接觸未來》裡的茱蒂佛斯特——

十五年後,能再一次見到那個當初、為我開啟了科幻之眼的背影,也難怪我真的,無法不喜歡《普羅米修斯》了吧!

【後記之一】:下面這段影片,我想推薦看過《普羅米修斯》的大家觀賞。這是電影上映前、在網路上宣傳的片段之一,但不是預告片而是另外特別拍的、並不在正片中的段落(也就是所謂的「病毒行銷」),非常點題地說明了電影本身的意圖,也扮演了某種「補完背景」的功能。影片中的世界是2023年,也就是不久後的將來,也是《普羅米修斯》時間點的七十年前。

而我想說的其實是:蓋皮爾斯在這段裡的演技能量,大概是他在《普羅米修斯》正片中所有戲份加起來的二十倍吧!(XD)不曉得哪時候,奧斯卡才會增設一項「最佳沒有被剪進正片裡的演員演出」呢?

總之推薦,非常值得一看:







【後記之二】:相信不只有我,應該很多人看完都對片中「星際」味十足的主旋律印象深刻吧!那段漂亮的管樂真的流連在心底好久。而我沒在文章裡提的是:其實《普羅米修斯》的配樂作者是馬克史崔坦菲(Marc Streitenfeld,也就是《羅賓漢》的配樂者),但到了電影製作後期,卻又傳出另一位配樂家哈利葛瑞森威廉斯(Harry Gregson-Williams)被找來「提供了一些補充片段」的消息……

結果,攤開《普羅米修斯》的原聲帶,25首曲子中有23首是史崔坦菲的作品,只有2首是葛瑞森威廉斯寫的。但聽了就會發現:你我都在找的那段主題旋律,正好就在那兩首裡!——也就是說,合理的推測是前者本來寫的音樂交稿了,但雷導聽了不甚滿意(甚不滿意!)於是找來後者「救火」;而如果我的印象沒錯,則最後在《普羅米修斯》的正片中,根本有約莫一半的篇幅都配上了這個主題。想必,馬克史崔坦菲一定很傷心吧!

作者:Yen 【時光之硯】

本期焦點-【v.348】 201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