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陣頭》不完美,卻也讓人有笑有淚


《陣頭》的故事是再明白不過的公式劇,想當然,所有對立最後都會在阿泰的努力下化解,話雖如此,我對某些牽強劇情的不解,依舊無法在優異流暢的敘事和技術下獲得解釋。整部電影看完,我認為編導始終沒有處理好阿泰與陣頭文化間的關聯。

陣頭》是今年年初賀歲檔的大黑馬,以四千萬的預算創造出三億多的亮麗票房,片中沒有巨星壓陣,沒有驚人特效撐場,導演馮凱端出的是濃濃的台灣草根文化,加上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角色,憑藉過去導演電視劇的豐富經驗,把這個有笑有淚的故事說得流暢熟練。我特別喜愛電影中多用仰角鏡頭,拍陣頭囝仔在陽光底藍天下專注揮灑的模樣,我們就像在觀眾席俯視著這些巨人,他們看來又迷人,又自信。



故事描述台中陣頭世家「九天團」和「震天團」為了爭名氣和正統,兩團團長阿達(陳博正飾)和武正(廖峻飾)對立已久。阿達兒子阿泰(柯有倫飾),從小就拿神明調皮搗蛋,阿達認為他不尊敬神明,不認同傳統,父子倆常因此爆發口角,互不諒解。長大後,在台北學音樂的阿泰返回台中,在兩團一次嗆聲和互賭中,意外成了「九天團」團長,他期待能用自己所學,開創出「不用開臉,不用扮神,也讓人看的起」的陣頭,但首先他必須面對來自全團上下自己人的質疑,以及「震天團」團長之子阿賢(黃鴻升飾)三不五時的挑釁……。

陣頭》的故事是再明白不過的公式劇,想當然,所有對立最後都會在阿泰的努力下化解,話雖如此,我對某些牽強劇情的不解,依舊無法在優異流暢的敘事和技術下獲得解釋。整部電影看完,我認為編導始終沒有處理好阿泰與陣頭文化間的關聯。


阿泰雖然出身陣頭世家,但對陣頭文化毫無頭緒,電影只拍出了他對傳統陣頭的質疑和不解,而這就成了整部電影反覆強調的核心──編導想以「九天團」背鼓環台的事蹟,同時講個「背骨」的故事,用兒子忤逆老爸代表創新和傳統的戰爭。只是新舊對立不稀奇,新舊融合也是老生常談,「陣頭」從頭看到尾,我看不出舊有何不對,新又有啥立意,更談不上什麼新舊融合的力量,電影給我們最多的只是衝突和對立,阿達和武正一見面,吵架,阿泰和爸爸一見面,爭執,阿泰和阿賢一見面,大打出手。

然而,只談「背骨」就想創造出什麼驚人事功未免嫌太一廂情願了,「陣頭」裡對阿泰的創作想法和過程著墨並不深,他獨排眾議領著「九天團」成員苦練打鼓,背鼓環台,電影拍起來熱情激昂,風景壯麗迷人,但是沒有拍出阿泰的這些作為和他後來的創新陣頭有何關聯?更不見他重新去認識那個他要改革的傳統陣頭。

主角阿泰和個個精彩的甘草配角恰好相反,成了這部電影裡最薄弱的角色(其性質和柯有倫在《走出五月》裡的李正森相去不遠),他的有力完全來自劇中人對他的「劇情需要」式的信任,他大力疾呼的陣頭改造,其創作過程和理念在片中都付之闕如,所以最後的大高潮文化節表演,至少對我來說,就像個從天而降的藝術演出,為了「劇情需要」而設的大和解方案。

阿泰對父執輩傳統的背骨抵抗成了這個角色唯一存在的理由,然而這種反抗到底的態度,最後電影收尾還是得請出層級更高的老師父,對阿達和武正兩個弟子動武施壓才得以圓滿解決。只是,阿泰要挑戰的不就是這種傳承權威嗎?怎麼還搞得需要另一個權威者來認同呢?


如果不去深究這些缺陷,我其實挺喜愛《陣頭》這部電影,因為一段段的表演確實精彩,長到最後「九天團」在文化節的大規模演出,短到中間驚鴻一瞥的朱宗慶打擊樂團,更不用說梨仔吆喝的那聲「對挖帕」,或是阿賢領團搶先安營的帥氣模樣。除此之外,「陣頭」裡有太多鮮明的人物讓觀眾回味再三,例如那些口白再自然不過的老演員(陳博正、廖俊、柯淑勤),例如那些充滿特色的素人演員(瑪利亞、梨仔),又例如那些我熟悉的明星──黃鴻升(小鬼)和林雨宣,完全顛覆了我對他們的既有印象,一站出來,一開口,從穿著、膚色、身形、步態到談吐氣口(尤其是林雨宣說話的尾音!),都像是在那片地方土生土長的孩子,沒有什麼偶像包袱,又不至於踏入想像的陷阱,醜化了現實裡的特定族群。

作者:猴子 【腸光男孩躁鬱症】

本期焦點-【v.346】 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