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飢餓遊戲》制度會殺人


在政治操控、媒體洗腦、制度殺人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以被製造,甚至被扭曲,所以片中的「希望」雖然也可能是腐敗環境所創造出來的假象,但可貴的是它長存在每個人的心裡,始終不曾幻滅。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制度」的環境裡面,並且被教育著要遵守這些制度,於是知識被樣版化,成為考試制度;愛情被制式化,成為婚姻制度;情慾被妖魔化,成為道德制度;是非被條文化,成為法律制度,而這些強制性的;單一性的;制式性的;非思考性的體制加起來,統稱為「國家社會制度」。我們在體制底下存活,而「服從」則是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制度」雖然有存在的必要,但是許多「制度」恐怖的地方,是它看起來很公平;它看起來冠冕堂皇,事實上,它已經不知不覺的剝奪你思考的權力,讓你變得盲從,而且這些制度存在的原因,看起來像是為了維護多數人的利益,事實上常常都只是為了使掌權者方便管理,甚至是為了鞏固掌權者的地位。但是我如果跟你說「制度會殺人」,你相信嗎?不信的話,去看看《飢餓遊戲》吧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改編自同名小說,劇情類似日本電影《大逃殺》,但基本上還是一部青少年電影,因此避掉很多暴力畫面,但仍然延續大部分的青少年電影都存在的中心主旨,就是對成人世界的質疑與反抗!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不算超級正妹,但是充滿個性的美感,強化了這個深具批判性的主題,成為最大的亮點。隱約出現的三角戀情,也很明顯的為下集埋下伏筆。

劇情描述某個國家經過長時間的叛亂之後,政府重掌大權,命令所有行政區每年都必須交出一群少男少女,並且強迫他們參加「飢餓遊戲」!不要一聽到「飢餓遊戲」這個名稱就以為是大胃王比賽,其實這是一個自相殘殺的生存遊戲,必須殺到剩下最後一人才能停止,而且透過電視直播,全國觀眾就把這場殺人遊戲當作綜藝節目來觀看,政府也藉此警告民眾叛變的後果,然後又用「正義」或「榮耀」之類的屁話來把這場荒謬的行動合理化,民眾也只能被迫洗腦,甚至逐漸樂在其中!透過這個故事,我們看到權力的可怕,也看到盲從的可悲,更看到「政治」、「媒體」以及「制度」形成最恐怖的「共犯結構」,聯手置人於死地!

你或許會問:如果政府要拿民眾開刀,藉以鞏固威權,為什麼不找成年人,而要找年輕人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青少年是權力最低的一群人,也是最沒辦法反抗的一群人,因此可以「很合理的」受到成人世界以「管教」為名的壓迫!他們不能反抗,也不能表達想法,否則就會變成「態度不好」或者「不服管教」,(說到這裡,我相信很多慘綠少年都已經心有戚戚焉了)!女主角在訓練的過程裡面,總是面對一群沒禮貌的成年人,然後這群成年人卻不只一次警告她要「注意態度」,這就是最大的一種諷刺!

當成年人把世界搞得一團糟,卻丟下一堆爛攤子給下一代來承擔,又把年輕人貼上「草莓族」的莫須有標籤,造成世代的拉鋸與衝突,向來是社會不公的根源之一,也是這類批判性創作的基本素材。前有《大逃殺》,後有《飢餓遊戲》,都是透過一群被迫自相殘殺的年輕人來反諷這樣的社會現況,差別在於《大逃殺》的影像風格較強烈,屬於吶喊式的批判,而《飢餓遊戲》屬於暗諷路線,風格比較溫和,卻運用許多象徵技巧來進行暗喻。比如說,片中的成年人(加害者),造型大都是五顏六色的庸俗裝扮,象徵他們自以為是的扭曲心態,而那些遭受迫害的年輕人大都以素色的服裝出現,也算是和他們無奈的心境相互呼應,而這場殘殺遊戲竟然意外衍生出愛情關係,強調「人性比制度更可貴」的主題概念。



在政治操控、媒體洗腦、制度殺人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以被製造,甚至被扭曲,所以片中的「希望」雖然也可能是腐敗環境所創造出來的假象,但可貴的是它長存在每個人的心裡,始終不曾幻滅。當你面對險惡環境,又力不從心的時候,那微小的光輝,足以讓我們堅強。

作者:馬來魔 【光影隨想】

本期焦點-【v.337】 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