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大藝術家》寫給舊時代的一封情書


本片用現代的影像處理技巧,來仿造復古風情,證明「復古也是一種創新」,更呈現出「妥協也是一種堅持」的觀點,但無論是無聲還是有聲;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這麼多年來始終不變的,都還是我們對於電影的迷戀

在時間流逝的過程裡面,有些新的東西出現了,有些舊的東西也不得不消失,但我們在回頭看的時候,難免會有懷念的心情,所以在時尚界,每過一段時間就會開始把舊時代的元素再找回來,讓復古變成一種流行,電影也一樣。

最近有不少電影都透過故事來歌詠舊時代的餘韻,馬汀史柯西斯導演的奇幻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向古早時期的電影大師致敬;米歇爾阿威納維奇導演的法國電影《大藝術家》(The Artist)也用黑白影像,以及舊式規格的仿古設計,回顧默片時代的電影風華,就像是寫給舊時代的一封情書,寫得文情並茂,而且真摯動人。


看到「復古」、「默片」、「黑白影像」之類的元素,很多人或許已經退避三舍,因為這樣的表現型態,在這個時代來說,絕對不是主流,無論他入圍幾項奧斯卡,或者在國際上得了多少獎,都絕對不會是吸引觀眾的元素。但是我可以告訴你:「請放心」,這部電影雖然走的是藝術型態,但絕對不是那種看不懂的怪東西,他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浪漫的復古愛情片,也可以說是一部歌頌電影藝術的影像詩句,更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幽默的喜劇電影,所以雖然表現手法比較冷僻,但是這樣的電影是人人都可以看得懂,而且非常容易消化,不會產生距離感。

現代觀眾對電影的要求是「創新」,尤其是影像上的創新,所以電影的發展,是從黑白進步到彩色;從小規模進步到大場面,再從2D進步到3D,就是為了滿足觀眾日新月異的胃口,但是在追逐大場面;迷信3D技術的同時,許多人忘記電影最重要的元素,其實在於「故事」,而不是在於那些外在的形式,所以《大藝術家》把觀眾拉進時光隧道,重新回到古早時期,讓你看到電影在還沒有太花俏的形式,甚至連聲音都沒有的時代,到底是怎麼發展的!

故事以19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初期的好萊塢為背景,尚杜賈丹扮演的默片巨星,曾經紅極一時,後來電影開始出現聲音,默片被淘汰,也讓他的明星光環逐漸消失,後來在女主角貝芮妮絲貝喬扮演的當紅巨星努力牽引之下,才讓他逐漸走出陰霾,並且用全新的方式再度復出。這整個星海浮沉的故事,也反映出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輝煌歷史,更將「藝術」的本質重新定位。

有很多「自認為是藝術家」的人常常說:要作藝術,就必須背對觀眾,但是這樣的人作出來的東西常常都變成「曲高和寡」(事實上,曲也未必高),但是「看不懂」就是藝術嗎?或者是跟觀眾背道而馳就是藝術嗎?本片對此有完全不同的詮釋,在一定程度上,也破除了長年下來的藝術迷思。


男主角在一開始的時候,始終堅持默片演出,不理會時代變遷,可是當他背離觀眾的時候,也同樣被觀眾背棄,終致陷入低潮,窮途潦倒,直到在女主角的開導之下,才終於改變想法,重新回到舞台,也重新找到人生的春天。在本片的詮釋之下,藝術未必是一種堅持,更多的時候,反而是一種不斷妥協的過程。但這種妥協並不是「媚俗」,而是順應著環境發展,並且在不斷摸索之下,逐漸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本片用現代的影像處理技巧,來仿造復古風情,證明「復古也是一種創新」,更呈現出「妥協也是一種堅持」的觀點,但無論是無聲還是有聲;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以及銀幕上的光影究竟會變化到什麼樣的程度,這麼多年來始終不變的,都還是我們對於電影的迷戀,於是我們用影像,用文字,用回憶,用各種方法,寫下那一封封的情書,向那些創造感動的人致敬。

作者:馬來魔 【光影隨想】

本期焦點-【v.334】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