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金陵十三釵》最美的一朵花,是人性光輝


《金陵十三釵》是如此描繪了戰爭的無情和人性的光輝。張藝謀真的還是有一定的功力,才能細細刻畫出如此深刻的人性、戰爭的可悲。其那一曲"秦淮景",就像是畫龍點睛一般,襯托出了柔情似水的女人們,也有堅毅和充滿力量的時刻

一直以來,我在電影選擇上多半會下意識地撇開二戰電影不看,真要二戰時期電影,也多半選擇歐美戰場為主而非亞洲戰場。因為身為一位中國血脈的中華民國人(勿有意識型態,這是我想到最適當的說法了),從小到大的教育和讀過的歷史資料都明白,也太清楚二戰時期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迫害。雖然二戰至今已過了數十個年頭,但每次看到二戰時期的東方電影,我總還是會有一股熱血湧上心頭,對日本產生一種國仇家恨不共戴天的感覺,即使現代的我們對日本還是保有某種好感和親切。


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實在太令我好奇了。花費一億美金拍攝,又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劇情簡介是妓女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故事…我鼓起了勇氣進場觀看,想知道張藝謀這次玩了甚麼把戲。果然,在看過電影後我心裡的沉重一直盤據心頭。以南京大屠殺為舞台,我不知道是否真有電影裡那樣戲劇化地殘酷、血腥無人道(抱歉我無法鼓起勇氣觀賞《南京!南京!》),所以我也無從得知張藝謀是否在高唱國殤,炒作中華人民情緒。但若是以單純看一部電影的角度,屏除我自己身為同種人所產生的憤怒和激動…《金陵十三釵》真的是一部充滿人性光輝的好電影!畫面精彩艷麗、劇情節奏抓住觀眾、演員更是到位(女主角幾乎看不出是第一次演電影),說這是近年來張藝謀的代表作品一點都不意外。

我自己將這部電影定位成"反戰"電影。雖然我不知道張藝謀一開始的心態是不是如此,但這卻是我看完電影後,最深刻的體會。雖然《金陵十三釵》的舞台是南京大屠殺,但拉遠看古今中外世界各大戰爭,幾乎戰勝國都是如此欺壓戰敗或較弱勢的一方。納粹一開始佔上風就大興集中營殘害猶太人、一戰戰敗國被搞到民不聊生造成二戰原因之一、蒙古侵略歐洲、滿清入侵中原…誰能說誰受惠?誰又能說誰理虧?我不想就"日本人在南京的屠殺有多惡劣"來討論,這一點有很多史實資料自然會證明,我想說的,是從電影中看出的"戰爭的可怕和非必要"。

李教官率領一班弟兄不甘願被日本人占領,所以用最原始的肉身抵擋戰車。日本人大舉戰領南京,李教官的弟兄們一一戰死…張藝謀用了一隻鞋子來連結李教官和女學生們的情感,我不認為這是一部網路上大家說的"中國最後處女保衛戰",當然戰爭中這種企圖強暴女性的行為之不人道是絕對無法被接受的(不禁又想起《告密者:失控正義》,這情形就連現代都在真實發生),但更多的,是在戰爭中,這群年紀小小、受過教育的女學生,代表了中國人戰勝的希望。


李教官把浦生帶進教堂,不只是因為這小男孩快死了,我認為有更多的原因是這男孩真的太年輕,只是因為他是男生所以被推上戰場打仗,他不像是《鐵達尼號》被推上救生船上的男孩一樣幸運,他應該比這些成年的大人有著更多的希望。張藝謀在電影前段用了不少畫面來說明這是一場戰爭,但我看到的不只是表面上中國人保家衛國的貞操,而是當李教官帶浦生進教堂、自己設計陷阱炸死所有日本人時,我感受到的"戰爭的殘酷"。

當花布店廢墟爆炸,花布跟著爆發四散各地如同一朵花一般,李教官率先在戰地裡開了一朵花。或許這一段劇情有些矯情,但這朵花代表的並非李教官是一個多麼英勇的中國人,而是他為了解救同胞犧牲自己的偉大情操。這或多或少呼應了之後十二位風塵女子勇敢赴死亡之約的行為,但跳開自己是一位炎黃子孫的立場,這朵花開得太悲情,太讓人哀傷了。如果不是當年日本有意戰領中國,擴張國土,怎麼會有八年抗戰與這麼多可歌可泣的事情發生?這並非責備日本,有更多人比我有資格責備這個國家當時的作為,我所說的,是對所有以"戰爭"作為手段的國家表達可悲。

隨著電影劇情進展,女學生們厭惡這些妓女,但面對國仇家恨的日本人時,女學生同樣發揮了同胞愛,讓妓女們躲在地窖,自己則差點被敵人強暴。張藝謀用了多少可怕的對比來比照日本人的可惡:站著小便的日本人底下躲著14個女人、巨大的紅十字旗幟被一臉變態的日本軍官砍斷、破壞中國人家園的日本人唱著對自己故鄉的懷念、神聖的聖歌被當成前往凌辱之約的藉口…再加上張藝謀對日本軍人死亡的描寫好像死螞蟻一樣無謂,對女學生、軍人被打死,卻用藝術的慢動作呈現…難怪這部電影會被說成炒作歷史情感,雖說導演張藝謀和原著嚴歌苓都是中國人,但相較於其他類似戰爭片,終究也不得不承認,《金陵十三釵》或多或少也太偏袒了一點。

但我並不厭惡這種偏袒。就像是雖然我老覺得每年二二八,就會有人哭喊著「白色恐怖、還我公道」實在很厭煩一樣,但因為我不是他,他的深刻感受我無法體會,所以我不能剝奪他對終其一生對政府討公道的權力。南京大屠殺是事實,雖說電影內容並非真實事件,但這對大部份中國人來說,絕對是痛徹心扉的一段歷史,日本人不能否認曾經發生過的事實,這樣拍電影,也只是導演的選擇而已。

回到劇情,我喜歡張藝謀用一些小插曲來加深角色的深度。這群"秦淮河女人"出場時,即使是在戰場裡,卻是如此的俗艷又繽紛。照理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但奔回妓院拿琴弦和耳環的兩個女人,卻又如此念情。荳荳想幫像極自己弟弟的浦生唱一首"秦淮景",而另一位跟著回去拿耳環的女人雖然不知道原因,但在被槍射倒後,仍然為了姊妹情誼死拖住其中一位日本兵。這一刻打破了婊子無情的常理。從一開始就只顧著自己好的這群女人,佔領了地窖、色誘外國人幫她們偷渡、為了進茅廁而與女學生大打出手(女學生死了也只會說風涼話)…一副天塌了都有男人會頂的這群女人們,原來這麼樣地有情!

所以當玉墨自願代替女學生前往赴約時,我一點也不覺得訝異。玉墨被設定成在一群妓女中接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女人,她從一開始的妓女頭牌,在電影中慢慢釋出過去的故事,觀眾及書娟開始理解原來妓女也和一般人一樣,甚至有更可憐的過去…而在接二連三地被女學生給解救後,玉墨理解自己必須保護這些女學生,原因就在於在同一個屋簷下,經過這麼多的事情,玉墨和其他女人像是一個旁觀者看盡了女學生受到的委屈,同時也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保護女學生就像是保護過去的自己一樣,婊子也有情,有甚麼好讓人訝異的?

李教官的情,是保護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十二位秦淮河女人的情,是為了在亂世中保護過去的自己。這不只是一部戰爭片,也不能只看成是張藝謀用來討好大中國觀眾的搖尾乞憐,這是張藝謀對人性真摯的描寫,最勇敢的體悟。台詞中,甚麼男人沒見過、還不就是圖個痛快等詞,不能看成是對風塵女子的不尊重或是意識形態的表徵…這些台詞,是女人們鼓起勇氣的嘴皮子!也是對自己坎坷生命的哀悼!…還有寄託希望於女學生們的真心阿。

金陵十三釵》是如此描繪了戰爭的無情和人性的光輝。張藝謀真的還是有一定的功力,才能細細刻畫出如此深刻的人性、戰爭的可悲。其那一曲"秦淮景",就像是畫龍點睛一般,襯托出了柔情似水的女人們,也有堅毅和充滿力量的時刻。說是"戰爭裡的花",真的是一點都不為過…看電影的當下,這首曲子也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眼淚瞬間奪眶,久久無法自拔…

電影中另一位連結全線的主角:神父…是我最不知如何是好的角色。說是這部片最大的敗筆也不為過。我不知道原著是不是就讓殯葬業者進入教堂避難,但劇本讓這位一開始乞丐趕廟公的酒鬼,在一瞬間變成使命上身的神聖神父,轉折真的太快,讓人有突然之間不知所措的感覺。尤其是他一開始只把玉墨當成妓女,又突然之間"真的"愛上玉墨,在明明可以安全逃跑的情況下,還故意留在教堂一起並肩作戰…實在太不合常理了。這是我對劇情最大的意見。還好這角色是《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克里斯汀貝爾詮釋的,電影之所以還有這麼棒的評價,就是他的演技成功說服觀眾這種轉變是正常的(還有他穿神父袍真的好帥!)。

整體看《金陵十三釵》,我還是覺得我並不認為這是在炒冷飯或是再揚起中日爭端(或是其他之類的理由)。看完之後,試著屏除臺灣人、中國人、日本人等身分混淆或認同(你問全臺灣我看沒有一個可以說清楚,這件事交給教育單位處理吧,我看電影就好),以單純一部電影來看,張藝謀對戰爭無情的描繪、對人性犧牲奉獻的光輝是表達的如此的好!精彩的服裝設計、劇情節奏、電影配樂、運鏡光影變化和細膩的人物刻劃、情感描寫…還有最重要的美好人性及戰爭無情的宗旨,這部電影真的應該被大力推薦才是。

最後一段我想留給陳喬治。雖然我覺得這角色最後做出這種選擇有些不合道理又太過矯情,但張藝謀讓這從小被神父收養的男孩,至死還是守著信諾要保護這群女學生們…張藝謀讓他成為電影最後一朵花,雖然過於戲劇化了,但是他的收尾,造成了電影最後的餘韻不絕,我認為是非常精彩而且值得細細回想的一個句點...

作者:Mr.柿子 【柿子狂想】

本期焦點-【v.334】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