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捨愛其誰》屬於那個時代的無奈


真的不得不佩服導演,縱使這像是個不斷空轉,似乎毫無進展的愛情,在平實不帶太多情緒的鏡頭之下,卻充滿著濃郁強烈的感情,讓人喘不過氣。

看《捨愛其誰》之前,其實對於德國當時的歷史背景不甚熟悉,只知道是一位男性作家和一位投身革命的女性兩人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雖說是改編自真實事件,但以為在影像的渲染下,會有非常狗血的情節或是煽情的段落,然而看完電影以後,卻完全沒有這樣的感受。

透過導演安德烈斯.凡伊爾之手,片中每位角色儘管都愛得濃烈,不顧一切,衝突不斷,但是呈現出來的,卻讓我覺得,似乎每個人的情緒都在被壓抑的狀態下,沒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在片尾字幕出現時的悵然,或許也代表了這就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無奈。

從電影的開始大概就能感受到,究竟主人翁柏瓦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他聽從身為作家父親的指導,也在環境的薰陶下,成長為一個感性的作家。他遵照父親的遺願,打算一一出版他的作品,而古德溫的出現,無疑對柏瓦來說是一大助力,兩位兼具才華的男女就此天雷勾動地火,他們的一生也就注定將彼此糾纏不清,互相影響。

柏瓦的父親是納粹詩人,一邊為父親出版這些作品的同時,柏瓦卻也在父親畢生的職志與女友古德溫想要追尋的夢想之間左右為難,到底柏瓦想要的是什麼?面對那個時代下混亂的時局,各式各樣的思想百家爭鳴,世界各地數也數不清的社會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中,若我們身處在那樣的時代,又要如何去確立自己的立場?

柏瓦是搖擺不定的象徵,他確實在這樣的時代下,對社會不滿,對政府不滿,他揭竿而起,在古德溫的協力之下,試圖用筆桿引發革命,控訴當今時局的不公,直指眾多自稱強權國家政府的弊病,然而他的反對立場卻不顯鮮明,或許是因為他在電影中的表現,總是讓他的伴侶一再失望的緣故;每當古德溫打開房門,總看見他和其他女人扭腰擺臀;當自己全心的奉獻總落得被背叛的命運時,古德溫開始自我傷害,接著試圖遠離讓她傷感的因素。而柏瓦好幾次的祈求她回頭,一再宣示自己將忠貞不二,甚至在許多次的爭執後,卻在下一個場景是緊緊的擁抱、一個親吻,交換戒指,甚至是兒子的出生。

儘管有了孩子,共組家庭,兩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卻難免意見相左;面對時局的混亂,兩人的命運雖然緊緊纏繞,卻像是緊密的毛線總得有分岔鬆脫的段落出現,相較於柏瓦的溫和,古德溫的強勢和激烈的情感,帶領著她前往另一條不同的道路,面對柏瓦在感情上的一再出軌,古德溫在結識了同樣想以激進手段引發革命,藉以改變政局的安德烈後,讓兩人的關係開始漸漸變了調,以至於迎向無法完滿的結局。

真的不得不佩服導演,縱使這像是個不斷空轉,似乎毫無進展的愛情,在平實不帶太多情緒的鏡頭之下,卻充滿著濃郁強烈的感情,讓人喘不過氣,兩個人在情感上其實存在著嚴重依賴,他們無法失去彼此而相互將就對方,卻每每將自己搞得全身是傷,而這些對世界所發出的不平之鳴,或許也是一種抒發情感的方式。

故事最終當然讓大家看到了如同史實般,兩人不可避免的悲哀終末,然而古德溫的激進手段不見得改變了世界,卻成為影響後續「赤軍旅」運動的重要人物;柏瓦在失意時寫下的最後作品雖沒能有完成的那天,卻成為後世不斷傳頌的作品,這對稱不上是佳偶,卻用各自方式影響德國、甚至全歐洲、全世界的男女,他們的愛是苦澀的,是不幸福的,但是他們甘願沉溺其中,以這樣的方式被愛或愛人,總讓人感到不解,但是如同片名《捨愛其誰》般,或許他們本來就注定要以這樣的形式相遇,捨去了對方,他們的人生便就無法完滿。

作者:Ruke 【下雨的城市】

本期焦點-【v.321】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