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白色緞帶》:偽善乃世間最大惡


綁鐵線絆倒馬匹、痛毆小孩、固然沒有先進武器或是技術手法讓慘狀更加精彩,可是背後的陰暗並沒有比較高尚。最重要的事實是,偽善從來沒有消失過,不管是那個遙遠的「純樸的」鄉村,還是現在這個時代。

白色緞帶》是今年金馬影展的閉幕片,也是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得主。導演麥可漢內克,前面我介紹過他的名作《鋼琴教師》,是個風格鮮明、影像強而有力的名導演。這部電影是原創劇本,並非小說改編。片中把「偽善乃世間最大惡」發揮得淋漓盡致,又有多種弦外之音,層次分明而強烈,得獎真是實至名歸。


電影的敘事結構很有趣,它一個德國鄉村老師的旁白開場,也以他的旁白穿插,最後做結。他首先表示要講述自己在1913-1914年間在村莊教書的經驗,一個他也「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他說 「也許能解答那些之後發生在我們國家的各種事情」。之後這片子就在老師的視角和全知的視角之間互相混合切換,這形成一種虛實之間搖擺的效果。故事的最後,那些「兇手」已經呼之欲出,然而敘事者四兩撥千斤,不去像一般懸疑片的結尾那樣給觀眾答案,反而讓這一切「真相」都在「謠傳的謠傳」裡傳說著。最後一個鏡頭在教堂一團和氣的禮拜儀式裡結束。什麼都沒有解決,當然也什麼都還沒有開始。


電影裡有幾個主要的角色(家庭):領主男爵夫婦和他們的獨生子;牧師和他的六個小孩;鰥居的醫生與寡婦產婆,他們各自的孩子;男爵的管家;還有一個佃農一大家子。這些人面對各種身邊發生的詭異事件,所採取的態度,熟悉得令人心驚。而「大人的邪惡/小孩的純潔」對比於「大人的明智/小孩的頑劣」,甚至於論起心機,也無法分辨大人與小孩的高下。這個關係在這部電影裡面像麻花卷一樣層層扭曲,再也沒有分別。


電影採用黑白拍攝而非彩色,故而視覺上只有黑白灰:晴朗的冬日、或是下雨,都只有灰色的天空;豐收的田野,跟被蹂躪的菜園,看起來並沒有差別。本片中一句關鍵的台詞:

Das Weiß, wie alles weiß, ist die Farbe unschuldig. (白色,如眾所周知,是一種純潔(無罪)的顏色。)


牧師說,他要為孩子繫上白色緞帶,目的是要提醒小孩保持純潔。事實上卻是告訴大家,這小孩做了不純潔的事情,所以才要繫上緞帶,標誌給大家看到。然而小錯小惡,可以羞辱體罰了事,大錯大惡,最後的處理只能是沉默,沒有緞帶、沒有懲罰、沒有解決。


就像我之前說的,這位導演的畫面充滿驚人的力量。這部電影非常黑暗,卻沒有什麼真正的暴力鏡頭,因為真正的暴力都被放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打小孩,當然也是關起門來打。片中多次出現關起來房門的沉默鏡頭,可值千金。導演運用視覺效果和畫面構圖進行隱喻,也令人印象深刻:佃農太太的遺體陳放在房間裡,一面牆隔開了我們的視線,我們看不到佃農如何撫屍哭泣,只看到遺體擦澡到一半,赤裸的下半身。生與死的切割就像那道牆一樣俐落。而片子後段,醫師和他女兒晚上發生的到底是什麼事情,我們也沒有看到,只能看到睡不著的小兒子推開房門,看到姊姊穿著睡衣坐在診台,而爸爸背對門口、背對我們的視線。臉上有淚痕的姊姊跟弟弟笑著解釋說爸爸在幫她「穿耳洞」,因為希望「明年能戴上(已經過世的)媽媽的耳環」(有看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或小說的大概可以體會「穿耳洞」是何等的暗示),然後把拉到大腿那麼高的睡衣下襬默默推回去。


這樣一部醜陋的電影裡,畢竟還是有些原始、純真的元素,恰到好處的點綴這個灰暗的主線。裡面最可愛的大概是老師自己,我們看到他追求女孩的笨拙模樣,很有喜感,還有他的未婚妻,那股羞赧的率直,也自然而然散發一股甜美的氣息。在牧師的愛鳥被女兒用剪刀處死以後,牧師的小兒子自願把撿來的小鳥送給父親以安慰他失去寵物的悲傷,也令人感動。然而安排少許的善良美好,並不是塑造什麼懷舊田園詩,而是更大的不幸:「這樣的年代沒有我們想像的純樸,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溫暖」。對於喜愛懷舊逃避現實的人來說,往往過度放大美好並忽視醜陋。最可笑的是,這種懷舊甚至將過去的惡也美化成一種比較純樸的版本。綁鐵線絆倒馬匹、痛毆小孩、固然沒有先進武器或是技術手法讓慘狀更加精彩,可是背後的陰暗並沒有比較高尚。我們依然嗜血、依然盲目、依然憤怒,最重要的事實是,偽善從來沒有消失過,不管是那個遙遠的「純樸的」鄉村,還是現在這個時代。

作者:希德嘉 【++Periodic Table++】

本期焦點-【v.250】 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