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不能沒有你》:不急不徐卻充滿戲劇張力


最後一幕,武雄站在船首,以父親的姿態高高在上,看著站在岸邊的妹仔。這幕不但讓我們見到了武雄以一種勝利的父親形象,出現在妹仔與一群社工的面前,象徵著小人物打敗了官僚體系,在女兒面前昂然而勝…。

2003年,我在某間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電視台服務。某天收到一則突發新聞:一名自高雄北上的阮姓男子,為了女兒的入籍問題,向立委與媒體陳情未果,於是抱著女兒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揚言跳橋自殺。警方與阮姓男子對恃近二個鐘頭,最後趁他不注意時一擁而上,將父女兩人搶救下來。


為何我對這則新聞格外有印象?因為聽說阮男跳橋之前,曾三番二次尋求媒體的協助,還來過該電視台找記者,我正好當時人在新聞台,所以在事發之前略有耳聞這號人物。不過不知道是記者沒有幫忙還是怎麼樣,總之阮男最後差點以死明志。在那個SNG當道的年代,阮男跳天橋的畫面,透過衛星的傳送,送到每一戶家的電視方格中,讓人品頭論足著。


時間流轉,我離開該電視台已經六年多了。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試片看了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後,除了替劇中的陳武雄與妹仔的際遇感到鼻酸之外,也重新翻起這段陳年舊事。


在進入正式的評論前,我們先看一下某報針對該事件的報導文字:警方勸說談判無效後發動突襲,趁阮某不注意之際一把將他拉下欄杆, 救下小女孩,終止這場七十分鐘的鬧劇。


對於不認識這對父女的民眾,阮姓男子的跳橋事件,或許真的是場浪費社會成本的「鬧劇」。但是當你看完《不能沒有你》這部影片,了解跳橋事件的來龍去脈後,或許就比較能夠感同身受。當然我們無法要求來到突發現場的新聞記者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全況,並且「將心比心」,但在下筆之前是不是能夠三思,避免用如此偏鋒的文字去對尚未了解的新聞下評斷。


不能沒有你》是一部高度社會寫實片,故事藍本就改編自真實的阮志忠的故事,描述一名來自高雄旗津的中年男子武雄,為了爭取跟同居女友所生的女兒撫養權,在四處碰壁求助無門的情況之下,竟一舉走向絕路,抱著女兒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揚言自殺以明志的故事。


我喜歡這部片有很多理由,除了不急不徐卻充滿戲劇張力的電影節奏外,黑白攝影也真實地呈現了台灣底層人民的生活樣貌。《不》片的攝影風格不斷地在「紀錄片」與「劇情片」中遊移,有紀錄片的寫實風格卻不隨性,有劇情片的戲劇營造卻不刻意。暗灰的色調象徵著底層人士找不到出口的苦悶,底片紀錄著不同城市(高雄/台北)的空氣感與濕度,寫實度百分之一百。


除了畫面經營貼近寫實,演員演出也十分具有說服力。二位「男主角」都是來自業界的導演:陳文彬(導演)所飾演的故事主人翁武雄,以及林志儒(《牆之饜》導演)所飾演的武雄好友。二人自然而內歛的演技不輸專業演員,演活了這一對情深義重的兄弟,觀者很難不被他們深厚的情誼所感動。


我沒看過《台北晚九朝五》,所以無從比較起,但我非常欣賞戴立忍在《不能沒有你》的執導功力。戲中所有的角色,都好像從現實生活中跳出來的真實人物般,每個角色身上都看得見真實,卻又沒有一般「素人演員」的青澀與不專業。當我們看到武雄載著妹仔到北部找立委陳情,在台北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警衛、立法委員、國會助理、議員,以及內政部的官員。每個人都好像很想幫助他,到頭來卻又互踢皮球。讓一度對於女兒入籍燃起希望的武雄,就在眾人的責任推卸下,漸漸喪失了對人的信任。


我自己看得最氣的一段,就是武雄到高雄的區公所尋求協助,卻被承辦人員反批,除非生母放棄否認之訴,不然就算是驗DNA、驗血,做親子鑑定,都沒有效。這…… 這不就是一般公務人員的嘴臉嗎?雖然在戴立忍的鏡頭下,沒有任何尖酸刻薄的言語挑弄,但是承辦人員講得一付「法律就是這樣子規定,不然你想怎樣?」的理直氣壯,骨子裡透出來的就是「你是不懂法律是不是?」的狗眼看人低。當我們認為法律是保障人民權益的同時,不近情理的公務人員與法律才是逼市井小民走上絕路的元兇。而仗著懂一些法律常識而狐假虎威的公務人員們,他們難道是真心想幫你解決問題嗎?哦,他們是真心想幫助你,只是五點快到了,他們要下班了,想解決問題,明日請早。


諸位不要看了以上的文字,以為戴立忍誇張了公務人員的張牙舞爪,塑造了令人髮指的晚娘形象。相反的,戴立忍只是將最真實的面貌,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就是那樣子的「自以為善意」的拒人於千里之外,才更加令人心寒。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被人這樣子指指點點為不懂法律的愚民,會不會是你?更甚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也曾經是「弱勢的加害者」,只因為你比他多懂一點法律規章。


雖然是沉重的社會議題,但是導演在著墨父女關係與友情這二塊,卻會讓人覺得心頭一暖。妹仔(趙祐萱飾)是一名早熟的小女孩。雖然跟著爸爸四處打工,居住環境也破舊不堪,但相依為命的二人卻滿足於日常生活的小幸福,如自己設下陷阱補到的小魚小蝦,以及在岸邊,看著潛下水底修理機具的爸爸。天橋事件後,妹仔和武雄二人被迫分開,武雄仍是每天跑到小學前,希望某一天能在門口看到揹著書包的妹仔出來。他每天煩著自己的同鄉好友,到社會局去問妹仔的狀況。好友雖然被盧到發飆,每次都揚言不再幫他了。但還是每個禮拜都跟他到社會局打聽消息。二人之間的友情不需言語多著墨,看著看著就令人鼻酸了。


我很喜歡片尾,妹仔終於又回到了旗津,站在岸邊,等著出海的武雄歸來。武雄遠遠地就看到站在岸邊的小女孩,內心的激動不言可喻。但是他擔憂,二年不見了,小女孩雖然越發亭亭玉立,但她還記得爸爸嗎?二個人的關係會不會因為二年的別離而生疏?


最後一幕,武雄站在船首,以父親的姿態高高在上,看著站在岸邊的妹仔。這幕不但讓我們見到了武雄以一種勝利的父親形象,出現在妹仔與一群社工的面前,象徵著小人物打敗了官僚體系,在女兒面前昂然而勝。也看到了導演細膩的考量。因為小女孩在二年內的改變實在太大,如果找原演員來演勢必不合理。以背影示人不但可以迴避連戲的問題,還能夠給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


不能沒有你》除了會在台北電影節放映外,八月十四號(父親節後一週)也會在戲院做公開播映。如果你看膩了《對不起,我愛你》的城市行銷,或是文藝腔到想暈眩的《亂青春》,那麼應該真來看看《不能沒有你》中,不同特色的高雄。

本期焦點-【v.226】 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