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喚起共鳴的《貧民百萬富翁》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貧民百萬富翁》都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商業片,但是卻也告訴大家商業片的背後不只是夢想實現的娛樂性或陳腔濫調的愛情,在敘事的過程中可以容納更多許多商業片無法達到的事情。和原著【Q&A】比起來,《貧民百萬富翁》可說被改得徹頭徹尾,除了保留「百萬大富翁」這個節目外,其它的內容幾乎都被改了。原著中的男主角是棄嬰,而為了平息當地的宗教問題,收養他的神父特別幫他取了一個融合印度教、基督教和回教

【Q&A】的確是本好書,透過主角離奇曲折、甚至可說悽慘的一生,作者成功讓全世界觀眾看見印度底層的人民生態。從宗教爭執、貧民問題、乞丐集團、種族歧視……等,以深度和廣度來講,【Q&A】絕對是超越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的。但是若編劇乖乖地按照原著小說創造了一個「羅摩‧湯瑪士‧穆罕默德」出來,並且從他被拋棄、被神父收養、遇到乞丐集團、去外交官家工作…等一一講起,那麼電影就精彩不起來了。因為這樣的劇情絕對無法容納在120分鐘裡,甚至180分鐘都有點困難,更難以達到電影需要的緊湊度。什麼該捨、什麼該留,或許《貧民百萬富翁》的劇情不是每個【Q&A】書迷所樂見的,但它絕對在改編上做了一次成功的示範,那就是抓住故事主要精神。


當然,這麼說是有點奇怪的,因為【Q&A】到最後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美國夢現象,可是《貧民百萬富翁》卻有這種疑慮。原著中的湯瑪士在很久以前就明白,只要有夢,就能夠改變自己的想法;不過有了錢後,則更有能力改變其他人的想法。因此湯瑪士在得到巨額獎金後發現自己的權力比印度的警察還要大,可以指揮大批警力,拯救他以前無能為力保護的事物。但是電影裡的傑默卻是為了他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而上節目,他也有夢想,但是這個夢想是起源自情人的嚮往,傑默上節目是為了他的夢中情人可以看見他,甚至希望自己因此能得到一大筆錢來拯救這個女孩子。他唯一沒想到的是自己一路過關斬將,不但成為全印度人民心中的偶像,更激勵的無數的人心。小說走的是陰暗的現實面,而電影則是往夢幻的理想面走,或許在深度與意涵上,電影比不上小說,但以講述「夢想成真的貧民」這點上,除了表現的方法外,二者並未有太大的不同,甚至於電影比小說更能快速地打動人心,這就是影像魅力所在。


在電影開始前10分鐘,鏡頭流暢地跟著一群貧民窟的孩子在孟買的貧民窟裡穿梭自如,表面上是一個躲避警察追捕的嬉鬧遊戲,但卻在給觀眾十足的視覺享受同時,又清楚扼要地交代了孟買貧民窟的生活。拍電影最怕的就是想說的太多,但是卻無法在有限時間內交代完畢,或是交代得太過冗長,透過孟買的貧民窟,丹尼鮑伊再度告訴觀眾他的影像就是具有這種無限話語的美學魅力。


或許有人會認為《貧民百萬富翁》在故事內容上與原著小說太過脫節,甚至可說連根拔起。但在親身走過一趟印度後,我認為電影編劇雖然將原著小說刪節頗大,但最主要的神髓還是達到了。因為印度的貧富差距太大,加上一直無法成功解決的種信制度、宗教問題,導致印度的貧民問題嚴重,甚至於印度西岸的第一大城孟買卻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因此,電影劇情雖然少了酒保、外交官、雞姦犯、酗酒父親和家庭暴力,但在整體大環境與貧民的生活上,編導選擇了一般人最容易感受、也最容易體會到的「著名現象」。


什麼是「著名現象」?孟買的貧民窟、最大人工洗衣房,經常守在印度各大熱門觀光景點等待肥羊上門的騙子們,財大氣粗的西方觀光客、宗教衝突、警察暴政。這些都是就算不了解印度,但只要走過一趟印度(特別是孟買)就能體會到的印度問題。窮孩子傑默帶美國人見識到「真正的印度」--迅雷不及掩耳的拆卸竊犯,而美國人則讓他見識到真正的「美國」--錢。這種對比簡單明瞭,增加的戲劇趣味性和震撼性更是文字難以瞬間表達的。


當然,電影要好看只憑一個力爭上游、擁有夢想的傑默是不夠的,他一定需要一個對照組,不然故事就顯得平板無起伏。如果說小說是利用無數的挫折、歧視,不爭氣甚至可能隨時背叛的朋友做為主角的對比,那麼電影後半段的各種張力就是源自於主角的哥哥。這個小說裡從未出現過的人,由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給予生命力。電影裡的薩里從出場到結束,幾乎可說沒有半個優點,他做的事情完全和弟弟背道而馳,不但為了生存加入幫派,殺人、賣女人、背叛弟弟,幾乎什麼都做過了,因此他最後死亡時,觀眾能夠給予的憐憫是有限的。但是反過頭來想,如果不是薩里的做法,兩兄弟大概早就橫死街頭,而事實上薩里再壞,也從未真的傷害過弟弟,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站在「保護弟弟、讓兩人活下去」的基礎上,甚至在兩人成年後願意和弟弟分享自己賺得的一切。如果薩里不殺人、不數次背叛弟弟鍾愛的女孩,那麼早在兄弟倆成年前就會遭到幫派肅清。傑默走的是西方世界的夢想派,而薩里走的卻是印度底層生活的務實派。從結局來看,薩里的死亡是絕對悲哀的,因為他告訴觀眾,如果印度底層的人想活得有點尊嚴,就必須走偏門;而若想有點夢想、想洗心革面,下場就是被肅清。


貧民百萬富翁》雖然是在印度拍攝,但從導演、編劇到製片公司,甚至最後的吻戲,都是十足十的西方商業電影。唯一比較印度的,是模仿寶萊塢電影的片尾跳舞MV。由於印度的語言太多,即便有「官方語言」,但在教育還不夠普及的狀況下,東印度的人跑到南印度的鄉下去,經常會遇到語言、文字皆不通的狀況(這點去年我去南印度時就見識到了,在外交部工作過的加爾各答的婆羅門蘇明大叔來到南印度的小村落,依然得面臨語言不通的情況)。因此寶萊塢電影會用大量的歌舞取代純對話的劇情,利用音樂、舞蹈來讓全印度的人民「看懂」。


有人批評《貧民百萬富翁》是一部剝削印度貧民故事的商業電影。是否剝削我不清楚,雖然我也承認這部電影的故事主幹依舊是老梗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愛情故事,畢竟愛情與勵志是最容易吸引觀眾進入主題的表現手法,但看電影不能只看主幹,故事分支與鏡頭未說出口的影像故事也應該被視為電影整體的一份子。在商業電影的糖衣下,《貧民百萬富翁》擁有的是許多商業片、甚至是許多被歸類為藝術電影的影片所無法達到的控訴效果。


故事不但小小嘲諷了一下用錢堆砌的美國夢,更成功讓全世界看見貧民窟的內在,光是呈現貧民窟的這點「決心」就該稱讚這部電影的劇組人員了(印度官方哪敢把自己國家的陰暗面堂而皇之地拍出來啊?除非是看探索頻道。當然,也因此《貧民百萬富翁》剛上映時從片名到劇情,都受到印度當局的批評。有趣的是只是這些批評在電影得獎後就立刻銷聲匿跡)。或許電影缺少小說的深刻與寫實,多了股夢幻的不切實際,但是在美麗糖衣下卻也告訴大家苦澀的慘痛現實。而這些被拋向國際舞台的現實,更是印度執政者深惡痛絕的「印度陰暗面」。


商業電影又如何?有些評論抨擊這部電影是偽善的商業片,但事實上《貧民百萬富翁》成功地喚起世人對印度貧民議題的關心,這樣就夠了,一部《貧民百萬富翁》比好幾部深入探險的記錄片還要有效得多。從開場白的機場連結到片頭的貧民窟,這一段的運鏡不但精彩更是寫實,孟買的貧民窟和國際機場真的就只有「一牆之隔」而已。貧民窟裡的世界完全不同,雖然貧賤骯髒,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體制、文化現象、宗教態度,甚至連一些知名的國際大廠在進行電子零件的拆解作業時,必須依賴這裡廉價卻快速的「手工業」。而這些都被印度執政者視為「病灶」,等著以警察暴政和大火肆虐剷除殆盡。


如果搭飛機去孟買,當飛機準備降落、盤旋於孟買天空時,不妨仔細看看下方五顏六色的住宅區,就緊緊靠著機場而已。孟買機場是印度連接西方世界的最大門面,卻也有著最讓印度政府頭痛、舉世聞名的貧民窟,遊民更是數不勝數,到了深夜孟買街頭的紅磚道上烏鴉鴉地一片都是睡死的流浪漢。但在印度政府為了讓孟買與紐約、東京、上海等城市看齊時,貧民窟只有被鯨吞蠶食的份,而肆虐這塊地方的靠的就是拷打傑默的警察,以及社會版上多到讓人麻木的縱火新聞。

作者:mimibao 【美麗新世界】

本期焦點-【v.212】 200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