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穿越卡斯楚街的那道彩虹《自由大道》


葛斯范桑《自由大道》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位為同志運動奮鬥的革命英雄,也讓我們隨著他生命的最後歲月,重返同志運動最為最活躍卻也慘痛的七十年代…。

如果我有資格票選奧斯卡金像獎得主,我想我會把男主角的票投給在《自由大道》中詮釋同志平權鬥士哈維米克(Harvey Milk)的西恩潘。因為熟悉他的影迷大概都知道,有「壞小子」之稱的西恩潘,可是一位非常大男人的異性戀,但他卻以極為細緻的表演,揣摩哈維米克陰柔又細膩的一面,也演活了哈維投身同志運動的熱情與魅力。西恩潘不僅減重了22公斤來符合哈維的身型,還鍛練出結實的胸肌讓自己的體態更接近當時的同志形象,而片中的每個手勢、姿態與眼神以及演講時的語調,都遇刺身亡的哈維米克去世三十週年後在大銀幕上重生。葛斯范桑《自由大道》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位為同志運動奮鬥的革命英雄,也讓我們隨著他生命的最後歲月,重返同志運動最為最活躍卻也慘痛的七十年代…。


以《心靈捕手》從獨立製片進入主流電影的導演葛斯范桑是美國影壇少數出櫃的導演之一。1985年他以處女作《追流雲的少年》崛起影壇,全片以詩意且迷人的攝影,捕捉墨西哥男孩的青春紀實。《追流雲的少年》可以說是「新同志電影」(New Queer Cinema)的早期範本之一,而六年後的《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更創造同志電影語言的新視界,遊走在夢囈與現實之間的情慾書寫,延伸出兩個男孩對自我(同志)身份的定義,實驗前衛的風格成為一種迷人的風景。而這樣宛如幻影且離迷的葛式美學幾乎成為他作品的標記,而後推出的「死亡三部曲」《痞子逛沙漠》、《大象》(又譯:《美國暴力學校》)、《超脫末日》,甚至是前年在坎城影展得到六十週年紀年大獎的《迷幻公園》都有著相同的創作印記,但這樣風格顯明的創作者卻也可以替主流片場「服務」,他拍出的通俗小品《心靈捕手》、《心靈訪客》儘管贏得了票房,卻沒有受到影迷的支持。但不管是獨立製片還是商業作品,葛斯范桑電影裡的主人翁永遠都好像在「路上」追尋,尋找生命的自我價值、意義、真理,甚至還有「等待」死亡,而身為影迷的我們也跟著范桑的一部部片尋找自己的定位,最後我們在《自由大道》上,看見范桑至今最純熟、也最令人動容的作品。


革命從這裡開始 早在九十年代,葛斯范桑就想要籌拍以哈維米克的傳記電影《卡斯楚街市長》(註1),但這個拍片計畫最後胎死腹中,而十多年前未盡的計畫,終於在米克逝世三十週年實現了,而《自由大道》在北美的上映日期更選在米克遇刺的三十週年紀念日(11月27日)的前一天在北美小規模放映,可說是別具意義。


一位同志導演會如何詮釋同志民權的傳奇人物?把他當作獻身同志運動的英雄,還是當成一位超級偶像、將他神格化?葛斯范桑選擇了相當平實的視角(可說是哈維米克的第一人稱),紀錄了哈維米克如何以他的生命改變了全世界。《自由大道》以大量的紀錄片當作開場,揭示了當年不斷被壓迫的同志人權,並以米克的在1978年11月8日錄下的政治遺囑作為整部片的經緯,像是米克弔唁自己的人生,回顧自己生命中最不凡的一頁〔而米克在床上對史考特說的,「我過了四十歲,還沒有作過什麼讓自己自豪的事情!」(Forty years old and I haven't done a thing that I'm proud of.)在電影的開場與結尾各出現一次,也似乎定義著米克的人生〕。透過劇情片與紀錄片(其中許多片段更採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哈維米克的時代》的影像)的交錯,范桑拉出了歷史的氛圍與格局,遊走在獨立製片以及主流片場的他,試圖找出一個平衡點來建構那個哈維米克的形象。在透明清澈的攝影鏡頭下,帶著紀錄片的特質,我們看著米克如何從一位躲在「衣櫃」裡的男同志變成一位出櫃的同志運動領袖,甚至成為「卡斯楚街市長」。


溫暖的同志人權宣言 葛斯范桑並沒有把哈維米克塑造成「英雄」,也沒有「神化」米克在歷史的地位,他甚至沒有將當時「恐同」的右派保守勢力給過度「妖魔化」。范桑與編劇達斯汀藍斯布萊克以及男主角西恩潘塑造出一個極為生活化的米克,他沒有規避米克的愛情世界,也沒有忽略他陰柔、細膩的情感,以十分人性化的筆觸,我們進入了米克人生的最後八年,看著他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如何激烈地碰撞傳統價值?


表面上看來,《自由大道》是一部非常政治的電影,但是范桑卻處理的溫暖而動人,他沒有像拍政治電影出名的奧立佛史東(原本史東有意執導此題材)那樣激烈、張揚,他也沒有打算得罪保守勢力或恐同人士(否則這部片也不可能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與導演了),他把同志人權拉高到美國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位置,以人權作為全片的基本訴求,透過米克的殉道,《自由大道》有著更高分貝的宣言,那就是希望同志人權與地位都可以被父權世界所接納。片尾,米克的政治遺囑(註2)更呼應了他引用獨立宣言的演講,他強調「不只是同志,還有黑人、亞洲人、老年人和殘障者,所有弱勢者」都應該擁平等的權利,擁有更美好的明天。這段極為感性與真誠的遺囑,也拉高了影片的層次,提高本片所帶給觀眾的共鳴,讓本片收在一個非常溫柔又感傷的句點上。米克在同志民權運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替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新意,儘管他被政敵丹懷特刺殺,卻也替同志運動注入了另一層生命力,或許這就是米克的命運吧(所以他一直強調他活不過五十歲)!而在主流與非主流擺盪多年的范桑也在《自由大道》找到自己電影的新調性,也許沒有過去作品那樣的原創,但是這樣誠意之作卻也讓我們看到范桑不同凡響的嘗試。儘管《自由大道》或許只紀錄米克生命最重要的八年,但卻有著宏觀的視野,這不僅是范桑作品中格局與視野最大的一部片,也是近幾年奧斯卡來奧斯卡提名影片中最具史觀的一部片了。


~我拜託大家,要是我遭到不測,我希望有5個、10個、1百、1千人奮起。要是子彈打進我的腦袋,讓它也打碎所有衣櫃的門吧!讓同志平權運動走下去,這不是為了個人得失,不是為了自我、為了權勢,而是為了所有弱勢者,不只是同志,還有黑人、亞洲人、老年人和殘障者,所有弱勢者,沒了希望,弱勢者就會放棄。我知道人不能光靠希望而活,但沒了希望,生命有何意義!在聽這段話的你,還有你、還有你…,你們一定要給大家希望,一定要給大家希望!~ 再過幾個小時,第八十一屆的奧斯卡名單即將出爐!入圍八項的《自由大道》到底可以帶走幾座小金人?西恩潘會打敗同樣呼聲很高的米基洛克嗎?而已經拿到編劇工會最佳編劇的達斯汀藍斯布萊,可否打敗討喜的《瓦力》?當然我是不可能有資格投票資的,但我由衷的希望西恩潘可以封帝(雖然我也非常喜歡米基洛克在《力挽狂瀾》中的表演),不是因為西恩潘的演技如何出神入化,而是那樣真切的表演,讓後世的我們得以認識哈維米克,讓我們相信那個高喊著「我是哈維米克,我要解放你們」的米克曾經存在而且不只偉大,他不僅帶領著所有的同志穿越了卡斯楚街,更替紛亂的世界帶來一道意義非凡的彩虹。


注釋
註1. 當年葛斯范桑所籌拍的《卡斯楚街市長》,許多赫赫有名的男星都曾經是哈維米克的人選,包括羅賓威廉斯、李察吉爾、丹尼爾戴路易斯以及詹姆斯伍;而在由艾米爾赫許演出的克利夫瓊斯一角,當時葛斯范桑希望由演出《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的愛將瑞凡菲尼克斯來詮釋這個角色。


註2. 影片所採用的政治遺囑,應該是綜合他在1978年3月10日發表於民主黨加州黨團在聖地牙哥召開的同志幹部晚宴上的演說,以及他在9月18日所錄下的政治遺囑。其中3月10號的演說,正呼應著米克在競選期間所強調的主題「希望」,而他的助理稱這一類激勵人心的演講為「希望演說」(The Hope Speech)。


附錄
片中兩段親密與性愛場景,讓我想起《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中一幕幕用照片堆疊出的性愛鏡頭,在低調中卻有著無比的親密。而丹懷特刺殺哈維米克的那一幕,讓我想起了《大象》裡的結局,一種疏離、冷眼的視野,葛斯范桑刻意詩化的死亡,有著一種美麗的哀愁。

本期焦點-【v.208】 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