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溫和法式喜劇《巴黎不打烊》


與多數讚嘆巴黎的電影不同的是,本片的女主角Jessica僅是一名平凡、純真、懷帶夢想的女孩,而非上流社會的時尚名媛。由於她在蒙田大道上唯一的咖啡廳作女侍,遂能自由穿梭在多名上流藝術家之間,傾聽或旁敲觀察,成功扮演串聯多故事、多幕劇的關鍵角色。

「巴黎」這兩個綺麗的字眼閃爍著多少浪漫璀璨的光芒!《巴黎初體驗》、《巴黎我愛妳》、《巴黎拜金女》、《巴黎不打烊》…似乎只要來自法國的電影,披上「巴黎」的華服妝點,總是誘人地令人拜倒裙下。

在上述幾部「巴黎」系列電影當中,《巴黎不打烊》實屬最為輕鬆、詼諧、生活化,又不失人生哲理的一部小品之作。當中沒有複雜炫目的表現手法,沒有艱澀難懂的思考批判,沒有符號學式的隱喻象徵,全片的基調一如徜徉在巴黎街頭的咖啡座啜飲一杯法式卡布奇諾般隨性,灑上肉桂的綿密奶泡香氛誘人,淺嚐一口盡是浪漫醇韻;全片的節奏又如法式香頌般優雅迷人,慵懶舒坦;當然,《巴黎不打烊》亦如其他法國電影一樣(除了《隱藏攝影機》之外),喋喋不休的對白,得體的挖苦諷刺更添趣味風情。但更重要的,當中洋溢著渾然天成的藝術氣息與奢侈華麗的上流作風,又讓它者再次見證「在法國,唯有美感問題會引起興趣」,「巴黎本身就是美」的意涵。


不過導演Daniele Thompson與副編劇Christopher Thompson,並不打算讓《巴黎不打烊》僅僅成為一部對於「巴黎」錦上添花的電影,它的重心是人的生命,是「即便身為藝術家也會有凡人的煩惱與不滿足」的探討。


實際上,全片一如舞台劇般,場景均鎖定在蒙田大道上發生,故事則輪流在演奏廳、展示廳、飯店、咖啡廳之間作換場。所謂的「巴黎」印象,除了以背景的艾菲爾鐵塔作經典符號外,特寫在蒙田大道上的各式人物的生活,便足以代表巴黎整個城市,整個世代的一切。類似的符號與浪漫情懷,讓我想起《幸福的三丁目》故事背景不時出現的東京鐵塔,以及三丁目上的市井人物生活如何成為那個年代的縮影。


與多數讚嘆巴黎的電影不同的是,本片的女主角Jessica僅是一名平凡、純真、懷帶夢想的女孩,而非上流社會的時尚名媛。由於她在蒙田大道上唯一的咖啡廳作女侍,遂能自由穿梭在多名上流藝術家之間,傾聽或旁敲觀察,成功扮演串聯多故事、多幕劇的關鍵角色。

Jessica此一角色的重要性凸顯在他如何以天真無邪、單純浪漫,對比其他角色的鬱悶、拘束、複雜、寡歡。或許從某個角度來看,Jessica從未真正地主動以言語或者行動點化、開悟、啟發片中任何一名藝術份子作出突破現狀的轉變,但她那難能可貴的純粹無暇,甚至稍稍有一點大智若愚的舉止,確實讓舞台上的角色,舞台下的觀眾,均感受到一股嬰兒般聖潔的光芒。


嚴格來說,主劇情線的Jessica做的只是陪襯、換場的工作,至於其他的次要劇情,我認為鋼琴家Jean-Francois Lefort作為藝術家,對於上流社會、形式禮儀的驗卷與反抗,階級觀的省思(上流,或平民的藝術家),以及婚姻衝突等困境的自我抉擇,是本片最引人深思,同時也是最動人的一段。此外,飾演肥皂劇女演員Catherine Versen的Valerie Lemercier,帶來了最活靈活現的滑稽演出,而且這名角色從大愚若智、將名求利、好發牢騷,到最後成功爭取到演出西蒙波娃此一角色的機會,當中與導演角色Brian Sobinski的對手戲,仍有許多諷刺、挖苦等可觀之處,讓本片更增添許多反諷劇的特色。


大致'上,《巴黎不打烊》確實猶如一部喧鬧的舞台劇,極為寫真的筆觸下,不折不扣的人生喜劇:機智的對話,幽默的口白,不失優雅,也不曾讓人厭倦。典型溫和的法式喜劇,輕快、明亮,對照法國新浪潮時期較為愁苦、聒噪、哲學意含強烈的電影相比,它完全清爽爽朗,觀看的過程絕對讓人愉悅,潛移默化間也會獲得一些人生觀的啟發,以及幸福的滋味。

本期焦點-【v.125】 200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