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心機掃描:動畫電影新紀元


從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到製片人喬治克隆尼、斯蒂芬·索德伯格再到貢獻了形象乃至聲音甚至於自降身價的基努李維、薇諾娜瑞德等等一干好萊塢重量級人物,心機掃瞄憑借主題、陣容、形式的有機組合當之無愧地成為了2006年度最花心思的一部作品。

心機掃描》故事發生在未來的加州橘子郡,那是一個沒有隱私的荒謬年代,每十個美國公民中便有大概兩個是暗中受政府委託,以國家安全和毒品管制的名義監視其他八個人。佛萊德就是其中一個剛剛接受委託,內心卻十分抗拒這項監視任務的緝毒密探,他的最新任務目標是毒販鮑伯,佛萊德奉命在其住處暗中裝上最先進的全景監視器以便全天盯梢……



但令人迷亂而又抓狂的事實真相卻是,佛萊德其實就是鮑伯,他正在自己監視著自己!原來他同時擁有兩個身份,「佛萊德」是與上司聯繫時的代號,「鮑伯」則是臥底時的用名。在與一幫毒蟲鬼混,以查出迷幻藥「死亡物質Substance D」的上游製造來源之時,鮑伯就早已深陷毒癮。因為服用了過多「死亡物質」,鮑勃的大腦開始病變,除了幻象、幻聽外,他的左、右腦逐漸分裂成兩個對抗的意識,但他卻渾然不知,漸漸地,他也搞不清鮑伯、佛萊德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


進一步的真相是,鮑伯、佛萊德只是一枚受人利用的棋子,讓他染上毒癮、監視臥底的自己皆是計劃中的一部分,當局真正要誘捕的對象是鮑伯狐朋狗友之一的巴里斯不過,悲哀的是,鮑伯、佛萊德從頭到尾都蒙在鼓裡,他的一切人格分裂症狀也早在他人的掌握之中。最後,鮑伯、佛萊德被送進了某戒毒康復中心,他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卻陡然找到了發揮其剩餘價值的空間:康復中心的負責人相信這個廢人的腦袋已經徹底燒壞,對鮑伯、佛萊德毫無戒心,便將他下放到偏遠的農場,去種植一種罕見的蕈類(即「死亡物質」的原料),而作為臥底多時的密探,鮑伯、佛萊德所竭力追查的正是這個驚人的事實……



遠在天堂的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自 1982年告別人世以後,自己居然響噹噹地成為了好萊塢當紅科幻炸子雞,從《銀翼殺手》、《關鍵報告》到《記憶裂痕》,再到眼前的這部《心機掃描》。迪克的作品屢次被改編上大銀幕。完成於1977年的小說心機掃描 其實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半自傳性的故事,記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與朋友們一起嗑藥並沉迷逍遙的經過與體驗,「毒品濫用不是病,而是決定。


就像是站到行駛的車前,那不是病,而是判斷錯誤」,故事本身並不含有任何道德批判或警世告誡的成分,相反地,迪克是以同情和無奈的角度出發,在篇尾的作者附記中,迪克認為及時行樂本身沒錯,他那些朋友因享樂而受的懲罰(終生腦損傷或腦死亡)實在過於沉重。此外,主演之一的小勞勃道尼也有身染毒癮多年的經歷,他開玩笑說自己之所以能勝任這個角色就是因為「他有25年研究毒品的經驗」。


影片名「A Scanner Darkly」衍生於聖經哥林多前書第13章12節:「For now we see through a glass,darkly;but then face to face: now I know in part; but then shall I know even as also I am known。」 ( 我們如今彷彿透過窗戶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了,就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 。此段文字說明無限的上帝超越人有限的感官與知能,人在死後方能完全體察上帝的旨意。菲利普K迪克引用的用意在於:人不可能完全認清自我,就如同人不可能徹底瞭解上帝一樣,就像佛萊德得知監視器上的鮑伯是他自己時,他難以置信並開始懷疑監視器能透視他的靈魂,看穿他的真我。「雙重人格」的概念自古已有,是文學作品經常描述的主題,如雙胞胎、影子、水中和鏡中倒影,也有以守護天使、神靈附身、狼人、吸血鬼等形象出現的,科幻小說中以機器人或複製人為代表,警察與罪犯有著彼此依存的特殊共生關係,迪克利用這個主題探索了人格的二元性與性格的認同危機。



影片及原著小說中有一個重要裝置不得不提,那就是「偽裝衣」(scramble suit),該裝置運用光學原理可使週遭的人看到穿戴者只是模糊的影像,並且影像千變萬化,這件將探員全身包裹住的外套會把數據庫中各種人類特徵的影像快速地投射在衣服外觀,其他人只能看到不斷變換的破碎五官組合、頭髮顏色以及軀體特徵等,因此任何穿著「偽裝衣」的臥底探員看起來都差不多。為了保護臥底的身份,所有探員在警局出現時都必須穿著「偽裝衣」,這也就是為何上司要佛萊德去盯梢鮑伯是如此合理的原因:上司並不知道佛萊德的真正長相,也不知佛萊德就是鮑伯,當然,至少要讓佛萊德這樣認為。


影片拍攝過程相當繁複,採用了先真人拍攝後製成動畫的方法,即在真人拍攝的基礎上把畫面做成了2D動畫的效果。影片採用了一套名為Rotoshop的動畫製作軟件,該軟件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鮑伯·薩比斯頓(即影片的動畫指導)當初為導演理察林克萊特2001年的作品如夢初醒傾力開發研製並沿用至今,它並非商業軟件,而且很少人會用,在製作心機掃瞄時進行了有效的升級,其製作過程是把拍攝好的電影畫面,用人工手繪成2D,但並非每一格都畫,Rotoshop會把中間的影格補齊,這種描繪動作的手法 (Rotoscoping) 可以刻意或無意地達到畫面中物體連貫動作上的斷層效果,十分適合表現服用藥物後的視覺反應,因此林克萊特認為沒有別的方法比這更可以完美地描述心機掃瞄的境界。



雖然從類型而言,心機掃描只不過是一部動畫作品而已,但影片拋出的「真人+2D動畫」的噱頭組合卻著實讓我們在這個因世界盃而分神的火熱夏日裡心生一絲涼爽的期待,從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到製片人喬治克隆尼、斯蒂芬·索德伯格再到貢獻了形象乃至聲音甚至於自降身價的基努李維、薇諾娜瑞德等等一干好萊塢重量級人物,心機掃瞄憑借主題、陣容、形式的有機組合當之無愧地成為了2006年度最花心思的一部作品。


自學出身的理察林克萊特,身兼導演與編劇雙料才能,他同時也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獨立製片復興時期最成功的天才型導演之一,其1991年作品Slacker是一部洞悉美國90年代初期青少年文化的影片,於聖丹斯影展中大獲好評,被喻為90年代最重要的獨立電影之一,林克萊特從此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1995年,林克萊特憑借《愛在黎明破曉時》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從而逐漸確立自身的模式與風格:獨立製片,劇情常為24小時內發生的故事,主題都深刻探討青少年的世代差異,常能發掘優秀的新生代演員。


2001年,理察林克萊特再次迎來了事業的拐點, 將DV拍下的影像轉為動畫呈現,推出了創新影像風格的動畫作品如夢初醒以新的動畫層面提升了他所想要達成遊走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效果。在陸續推出了搖滾教室、年少輕狂等多類型作品之後,林克萊特再次回歸到如夢初醒的製作路線上,再度賦予影片以「夢幻」乃至於「迷幻」的調性,人物浮動像一邊對抗地心引力,一邊在幻象和現實間遊走,其影片的繪畫風格接近於拼貼與兒童般的筆觸,每一個畫面截取下來都宛若一幅精美的插圖。

作者:四物雞 【MIAMI Speed】

本期焦點-【v.083】 200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