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孩子眼中的上帝《戰場上的小人球》


媽媽與養母在伊諾的心裡,像個翹翹板,難以就定位,或是永遠不變。母愛真切的付出,及對於生活壓力的承受度,伊諾自有感懷。養母也因為伊諾而重展笑顏,走出傷痛的陰影。他倆成了彼此的救贖者。

芬蘭,最吸引我的是:她是聖誕老公公的故鄉。溫暖的傳統,影響至全世界。但她仍免不了戰火的波及。


根據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兒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戰場上的小人球》,中文片名取得頗貼切。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兒童,由於歐洲鄰近國家的救援,暫時有了依靠。但孩子內心深處的感受呢?他們是人球被踢來踢去嗎?

九歲男童伊諾,永遠記得爸爸離家赴戰場前告訴他:你現在是家裡唯一的男人,你要保護媽媽。爸爸戰死了,媽媽過度憂鬱,他願意像個大男人,為已被炸毀的家修屋頂,卻不得不被相關組織送到瑞典人家收養。於是,一場糾葛六十幾年的心事集中在伊諾兩年間的生活。不論序事方式,或是鄉間景致、人物性格刻畫,都是如此的美麗、感傷。這部電影呈現的不只是芬蘭歷史,同時也是親子電影、心理治療電影。


媽媽與養母是本片最大的討論點。一個是面容美麗,但無力照顧兒子。一個是忙於家務,整天生氣。既然她答應收養芬蘭兒童,又為何這麼不友善?觀眾不妨回想養母與先生在鄉間道路等待認養的伊諾時,她怒言幾句便掉頭走回家。注意囉,她手上提了兩件女童洋裝。


媽媽與養母在伊諾的心裡,像個翹翹板,難以就定位,或是永遠不變。母愛真切的付出,及對於生活壓力的承受度,伊諾自有感懷。養母也因為伊諾而重展笑顏,走出傷痛的陰影。他倆成了彼此的救贖者。


當伊諾已適應瑞典的新家時,媽媽又來信將他領回。伊諾再度〝被迫〞離家。他的心,從此擺盪於兩個家。與媽媽的心結在養母過世後才說出、才了解,並釋放那股曾被拋棄的感覺。媽媽在愛情與親情間選擇了兒子。電影裡並未明述媽媽與德國男友分開的真相,但若了解芬蘭、德國,以及當年蘇聯間的糾纏歷史,即可領會這又是因戰爭而別離的主因。


飾演伊諾的小童星是銀幕焦點,兩位媽媽極為出色,尤其是養母瑪莉亞隆德薇絲,內斂的演技層次分明;養父的性格理性親切。這兩位演員,對於常看歐洲片的觀眾,當不覺得陌生。


導演前作在台灣放映過,且口碑不錯的電影《我很想你》,以女童想念去世的爸爸,優美感懷地呈現芬蘭與瑞典的歷史。從這兩部片得以看出導演投注於親子關係及學校教育態度的用心。


戰場上的小人球》英文片名是『MOTHER OF MINE』,強調:媽媽是孩子眼中的上帝。前陣子上映的俄國電影『尋找幸福的起點』,俄國孤兒不在意被義大利人收養,不在乎過較好的生活,極力尋找生母。他們的信仰就是媽媽。


兩年前由老少三位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合演的『盛夏獅王』,男童被媽媽送到舅公家,舅公教他:「永遠要相信榮譽、道德、勇氣。」


也是以戰爭時期為背景的德國歷史電影《帝國大審判》,慕尼黑的『白玫瑰』成員蕭爾兄妹能夠對正義公理始終保持堅定熱誠冷靜的信仰,並坦然步上斷頭臺,絕不是逞血氣方剛的少年勇,也不是不畏死亡,而是家庭教育培養成就蕭爾兄妹相信榮譽、道德、勇氣的人格特質。


因此,當《戰場上的小人球》出現在銀幕,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芬蘭或瑞典的風俗民情,而是孩童怎麼看待自己被成人的安排,也體會北歐國家的大愛。歐洲的富裕除了國民平均收入豐厚,精神內涵更是經過長期的文化陶冶。

作者:吳孟樵

本期焦點-【v.063】 200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