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史匹柏的風骨《慕尼黑》


十年前《辛德勒名單》揭開過去的創傷,告誡觀眾不能忘記歷史的錯誤;這一次,《慕尼黑》除了要觀 眾銘記歷史的教訓,更進一步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寬恕」,才能找到和平的出口。

慕尼黑》的尾聲,在傑佛瑞拉許說了一句「Come Home」之後,鏡頭緩緩隨著艾瑞克巴納移動,最終停格在電腦特效做出來的世貿雙子塔上,然後字幕告訴我們,以色列政府原先計畫暗殺的十一個巴勒斯坦人,最後成功殲滅了九個。回家,艾夫納真正想回的是以色列的家,卻再也回不去了;而美國的家呢?畫面上出現了那曾經存在如今已夷為平地的雙子塔…。至此,史匹柏也算用心良苦了。這一年來史匹柏一連拍出科幻片《世界大戰》與政治驚悚片《慕尼黑》兩部電影,題材上看來似乎截然不同,其實是史匹柏個人對九一一事件的一致回應。


慕尼黑》有著國際級的豪華卡司,一群來自以色列、法國、德國的影帝影后,甚至連坎城影后瑪莉荷西克魯茲都衝著史匹柏名氣軋了個露乳露毛的肉彈角色來共襄盛舉(註2),拍片足跡更是遍及歐美各大首都。雖然《慕尼黑》在技術上對我來說是無啥新意(反正熟悉史匹柏的影迷都明白,他的老搭檔賈努卡明斯基的攝影與約翰威廉斯的配樂就是這麼一回事,不可能有啥大變動),但史匹柏的誠意與勇氣,仍是值得表揚的。要不然他大可把《慕尼黑》的暗殺行動場面,拍得更娛樂、更「不可能的任務」、更「神鬼認證」一點,不是嗎?


十年前《辛德勒名單》揭開過去的創傷,告誡觀眾不能忘記歷史的錯誤;這一次,《慕尼黑》除了要觀眾銘記歷史的教訓,更進一步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寬恕」,才能找到和平的出口。為了強化暗殺者與被暗殺者主客易位時呈現的慌亂,為了讓主人翁艾夫納對仇恨的領悟產生說服力,史匹柏用了一些煽情匠氣得可以的技倆(我總覺得應該有更高明的方式),例如艾夫納從電話中聽到女兒純真的牙牙學語,例如那夢中一再倒帶的悲劇影像…,當作艾夫納個人救贖的出口。我不會說宣揚「家庭至上」是史匹柏永遠跨越不出的侷限,相反地,史匹柏一貫的堅持,有時儘管太過簡單太過天真(嗯,真的讓我想到龍應台那篇文章),至少洋溢著一股凜然與勇氣。


一個猶太裔導演願意給巴勒斯坦人發聲的機會,讓其中一個恐怖份子深切說出「Home is Everything」這句話,無疑是讓我感動的。別說中國有哪一位導演有氣量在他們的作品裡,讓台灣人說出跟台灣主體性有關的言論;我甚至懷疑台灣的創作者自己都缺乏這樣的勇氣與信心。這段樓梯間的動人對話,讓我看到了《慕尼黑》所強調的,消弭國仇家恨的氣度,以及對人道主義的理解與堅持,對民主、人性等普世價值的追求與維護。儘管對我來說,《慕尼黑》遠不及《帝國毀滅:希特勒》等三部曲的深度、廣度以及史詩氣魄,不過至少猶太人主導的好萊塢願意接納這部電影,美國票房四千多萬美金也還不算太差(其實也不算太好,至少沒被美國觀眾抵制啦),象徵好萊塢願意思考,一直在進步,那也就夠了。畢竟,史匹柏的風骨,是值得尊敬的!

作者:Ryan

本期焦點-【v.053】 200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