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生命之海》


看過《睜開你的雙眼》後,始終對Alejandro Amenabar念念不忘。對我來說他就像是M. Night Shyamalan的西班牙兄弟,如同隔著大西洋各自發聲的Guy Ritchie與Quentin Tarantino一樣,是在兩種迥異文化脈絡下遙相呼應的分身。Amenabar跟Shyamalan都如此擅長運用敘述性詭計,完美佈局與詭譎氛圍相互交織成網,再一舉於片末全然推翻整部片的結構與觀點

一、



甫看完A.A.新作《點燃生命之海》,除了歎服之外最多的還是錯愕,不禁想起了看完《蘿拉快跑》導演Tom
Tykwer接拍奇士勞斯基劇本遺作《天堂奔馳》的奇妙觀感;兩者均捨棄了以往最廣為世人所知也最擅長的電影語彙,而挑戰自己從未嘗試過的電影類型及表現手法。



點燃生命之海》不見A.A.前作《睜開你的雙眼》、《神鬼第六感》中的驚悚步調及盤根錯節的劇本層次,全然捨去了複雜的敘事結構;處理起生老病死,大多影片免不了哭天搶地一番,《點》片則省去了廉價的淚水,換上豁達的一抹微笑,以平鋪直述的沉穩語氣緩緩訴說了一段安詳的死亡。



二、



看電影總是很難不分心,免不了會被攝影機運動、打光、色彩調和、構圖,甚至是演員的小動作給拉去注意力。觀賞劣片時忍不住罵聲連連,觀賞佳片時尤然,往往因為一個絕佳的瞬間而讚嘆不已,難免稍稍從劇情上分心,而將注意力擺在細節上。



只有兩種電影可以讓我完全投入,一種是像Ken Loach的《甜蜜十六歲》,攝影技巧平實無華,故事本身便引人入勝;另一種就像《點燃生命之海》,全片攝影風格水乳交融、近乎毫無瑕疵。沒有任何一幕特別突出或特別遜色,每一格菲林細膩得都可抽出來獨立成一幅幅平面攝影作品。




這部電影的故事幾乎只發生在一間陋室裡,只有一張床、一名無法自己翻身的病人,以及一扇永遠無法跨越的自由之窗。如此簡單的場景設計,四肢癱瘓的主角Ramon甚至無法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心境,照理說在視覺層次上、在劇情編排上都該顯得沉悶無趣。然而光只是對話此來彼去的交鋒,在這間陋室裡發生的故事便已如此驚心動魄,更遑論那些無聲的片刻,當Ramon與Julia在床上相擁著,窗外透進的光線在兩人身上攀爬,是多麼動人。



這不僅僅是演員及編導的功力,攝影指導Javier Aguirresarobe更該記上一筆。(有趣的是,台灣常拿《悄悄告訴她》與《點》片作比較,而這兩部片的攝影指導均是由Javier擔任。)



Ramon與Julia書信往來報告近況時,這廂Julia在醫院裡努力復健、那廂Ramon病榻前來探訪的好友舊識絡繹不絕,鏡頭溶接得如此順暢而毫無破綻;在片中的魔幻寫實場景,Ramon突然站起身來,往窗外一躍而出,直奔一望無際的海洋,畫面一鏡到底、觀者莫不心曠神怡(以上兩個場景應拜特效之賜);而回憶起意外發生的當時,海岸亂石間那一道道毫無掩飾的藍色波浪,粗粒子裡展露出壯闊的生命力。更難忘Ramon昏死過去,在海面飄浮時片片漣漪由上而下抖落的瀲灩波光。



這一切的場景,都出自於Javier之手。他在影片中不過份強調攝影機的存在感,讓觀眾在沒有意識之下沉醉於那懾人之美。



三、



至於劇情本身,筆者個人沒有被電影議題捲入生與死道德辯證的無窮迴圈之中。或許是因為本身便支持生命應該有選擇死亡的自由之故,而非如基督徒一般制式地不問原因的反對自殺。總覺得片中的那句台詞已道盡了一切:「生命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



與其探討自殺究竟是否為一種罪衍,我倒認為主角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更值得玩味:「如果你愛我,應該會選擇幫助我死,而非幫助我生。」(憑印象而寫,大意如此)



當面對生與死兩難的抉擇時,主角Ramon周遭人物多半是將自己的觀點投射在Ramon身上:Julia因為自身罹患絕症,而試圖在Ramon身上找到同病相憐的影子,希望與他共赴黃泉。雖然最終打消念頭,但她支持Ramon「尊嚴死」並非單為Ramon著想,而是在徬徨無助時想找個同伴。大哥Jose與愛上Ramon的Rosa反對他自殺,雖然是本自善意,但也終究是將「活著總是有好事」、「生命仍有美好之處」的觀念強加在Ramon身上。



真正且唯一尊重Ramon意願的恐怕只有宛如母親一般的大嫂Manuela。她不像口舌便給的神父,說不出什麼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她只知道「愛她的小叔」、尊重他的意願,而不是搬弄聖經上的教條。她也是全片中最令人心酸的角色。



其實神父與Ramon並不是生死論證中天秤對立的兩端。Ramon從片首就一直澄清,他並非在慫恿所有癱瘓者都如他一般選擇死亡,他不能代表所有的癱瘓病患;就如同為Ramon在法庭奔走的律師夫婦所宣稱的一般,他們爭取的不過是選擇死亡的自由,而不是慫恿死亡。反觀神父這一方,則是強將自己的觀念加諸他人身上,大肆撻伐異議者,兩者之間的差別由此清楚可見。



四、



死有輕於鴻毛是句老話,在《點燃生命之海》裡則有了嶄新的詮釋。Ramon談論起死亡沒有太多的捶胸頓地,毫不避諱談及自身殘疾與來日不多的生命,更常利用這點來幽自己與他人一默。舉重若輕之間可見達觀。



當Ramon在片末安詳的步入死亡,不由得令人想起《老爸的單程車票》中老教授在自知命不長久時與老友的一一道別。只是後者是在回顧曾有過的璀璨、荒唐與理想,前者則是終於回到了悔恨的那個片刻,結束了始終停頓著的時光。





PS:電影配樂出自導演Alejandro Amenabar之手,不禁想起我的最愛,同樣也是編導作曲一手抓的Tony Gatlif。

作者:Quiff 【Quiff】

本期焦點-【v.009】 200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