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美中不足的流暢續集


儘管C.S.路易斯(C.S. Lewis)和J.R.R.托爾金(J.R.R. Tolkien)常被相提並論,但電影版的《納尼亞傳奇》無法與《魔戒》並駕齊驅,卻是明顯的事實。


其實,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不僅成功影像化了《魔戒》,也讓之後所有根據同類文學改編的奇幻電影,無論視覺或結構幾乎都只有跟在後面模仿的份。2005年推出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尤其犯了「東施效顰」與「雷聲大雨點小」的禁忌,除了敘事保守外,特效的不自然與節奏的拖沓,注定了它與《魔戒》的落差;甚至選角上的不討喜,都讓它缺乏《哈利波特》系列的明星魅力。也讓人不甚看好它的後續之路。


純就續集「打鐵趁熱」的原則來看,《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問世的速度(2008年)算是慢的,是要修正上集大而無當的缺失或是苦思如何在既定的輪廓下尋求新解藥?就不得而知了。但如果以為片名副題叫「賈思潘王子」就忽略前集四個從兒童到青少年大小不一的主角、以及象徵耶穌基督的獅子亞斯藍,那就大錯特錯。事實上,這部在結構上顯然有所改善的續集,除了強調出時間的變化與影響外,我認為它最有趣的部分還是「一群不成熟的人的革命與成長歷程」,此回有了「對照組」。


電影一開始,導演安德魯亞當森便透過交叉剪接聯繫起四個孩子中最年長脾氣也最暴躁的「彼得」以及死到臨頭還想多睡五分鐘的「賈思潘王子」,意有所指地讓兩者的半斤八兩同列在銀幕上。命運有點類似哈姆雷特、必須面對惡叔弒父的悲劇但少了母親這塊亂倫曖昧的賈思潘王子,臨危之際吹起了博士老師交給他的號角,喚回了彼得、艾德蒙、蘇珊、露西這四個已經習慣人類生活的國王與女王。彼得理所當然地擔起指揮大任,率領納尼亞去對抗殘暴又竄位的米拉茲國王,然而他和賈思潘王子剛開始表面和諧,但是之後從應戰方式的意見不同,到出師不利互推責任的表現,都像是兩個有勇無謀的青少年。因此他們從衝突到自省,以及最後真正展現王者之尊,揭櫫「為誰而戰」的風範,就成了本集最核心的要旨。


至於蘇珊除了比上集多射了幾支箭,主要的功能就剩下和賈思潘之間無甚吸引力的半熟戀情(感覺上全片只有她這個年齡近似的女孩而過於理所當然);艾德蒙開始依然有點靠不住,攻城戰略差點毀在他把玩手電筒的輕挑失誤上,不過他適時提醒為納尼亞決鬥的彼得別忘了回頭對支持者微笑以安定人心、以及力挽狂瀾擊破白女巫的復生計謀,都顯露了他多了一些世故和責任的轉變。


亦即編導並未忽略讓主要角色隨著時間和劇情推進而漸趨成熟的變化,這類內在運動協助了本片未淪於第一集滯重不進的窠臼,也讓主角們得以歷經背叛、奪權、殺戮等殘酷考驗,而讓本片脫離被當作單純兒童電影看待的誤解。唯獨露西從一而終對亞斯藍的的堅信以及亞斯藍最後率領自然界反撲人類暴力的表現,則彰顯了原著到電影都一再強調的忠貞信仰。但也囿於對信仰議題的理所當然,電影難免忽略了刻畫亞斯藍從失蹤到現身的心態與理由,避免了對信仰的質疑,卻也少了點情感力量與說服力。比較立體的反而是亦邪亦正、從半信半疑到心悅誠服的矮人,在少了詹姆斯麥卡維助陣,蒂妲絲雲頓也只聊備一格的情況下,而成為最重要的配角。


整體而論,《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無論敘事的技巧或角色的刻畫都比《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可取而流暢。不過對於視覺想像的創意及場面調度的內容,還是殘留了許多別的影片的尾巴(《魔戒》的戰鬥場面、《哈利波特》的火車站、甚至《史瑞克》的貓劍客都像換隻老鼠借屍還魂……)。改進了某些缺憾,但作為一部奇幻題材的類型電影,它的不足,還是昭然若揭的。

作者:聞天祥

本期焦點-【v.172】 200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