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移動迷宮:殘酷的選邊


既生瑜,何生亮,風雲際會的大時代裡,會有多少豪傑?外人看熱鬧,豪傑們有少坦蕩襟懷接受現實考驗?



Wes Ball執導的《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是一部可以讓人思考的電影。



首先,困在迷宮中的男孩反應,會讓你想起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的「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巴甫洛夫用鈴聲與餵食來訓練狗兒的唾液反應:餵食前一定搖鈴,久而久之,不餵食,光搖鈴,狗兒也會流口水。



移動迷宮》中的男孩則是早早就被告知,迷宮會定時開關,關門時不回來,註定屍骨無存,關門與男孩就有了制約連動:沒有三兩三,就別闖迷宮;要活命,關門前,一定要回來。



前輩如此告誡著每位新到的男孩,事實上,他們也目擊了絕無例外的實際悲劇,恐懼就像鈴聲,制約著男孩的身心,Will Poulter飾演的Gally更是最忠誠的信徒。當然,一切規則都因為Thomas的出現而改寫了,那是戲劇世界的重點突破。



其次,《移動迷宮》同樣會讓人想起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名言:「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something new.(不曾犯錯的男人一定是因為不去嘗試新事物)」適用的角色依舊是Will Poulter飾演的Gally。



劇情焦點集中在Gally身上,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受到制約訓練,Gally早已習慣迷宮內的生活步調,也樂於炫耀自己的體能,一旦有菜島報到,趾高氣昂又倚老賣老去「教訓」和「羞辱」菜鳥,一點都不意外,差別在於Thomas從迎新之夜就採取了反抗姿態,逼得Gally必需釘上Thomas,找他的喳,因為唯有挫Thomas的銳氣,才能爭回面子,穩固自己的地位,這是多微妙的競爭心理學!



其次,Gally不曾闖進迷宮,Thomas為了救援,卻衝了出去,那是多豪勇的氣概?他不是只有血氣,同時還有智慧,他的存活,不但改寫了「制約」規則,也攘奪了話語權(可以詳述迷宮生存之處)及領導權(誰不想追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大英雄),那種後發先至的領袖魅力,對心胸不夠開闊的「前輩」或「學長」也都是威脅。



Gally累積了這麼多的心裡壓力後,全都在老大Alby(由Aml Ameen飾演)出事,權力真空,機械怪獸也首度來襲,男孩間不但有生存危機亦出現接班爭議,所以Gally發動「政變」以奪權的「心理」軌跡,一點都不意外。



只是,《移動迷宮》此時進入到對Gally最無情的挑戰,Gally主張以不變應萬變,一切只因他是制約反應的得益人;但是Thomas則以他的生存經驗,說服其他男孩,既然「不變」不能找出答案,何妨「變」一下?不要坐以待斃!這時的劇情其時是再套回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不曾犯錯的男人,一定是因為不去嘗試新事物」。



To be or not to be的選邊,是民主的抉擇,亦是理念的判奪,但是對於一直選錯邊的Gally,他的攤牌,反而成了致命重創,《移動迷宮》透露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觀,頗耐人玩味。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466】 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