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日安可頌:黃昏協奏曲


生命中有有老情歌得能回味清唱,是最美麗的資產,不是有首老情歌這麼唱著:「人說情歌總是老的好,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電影的節奏要能呼應主題,才能散發動人美感,黃昏的節調就是優雅與緩慢,愛沙尼亞導演Ilmar Raag執導的《日安可頌》(Une Estonienne a Paris),關懷雪國故鄉,關懷離鄉故人,優雅緩慢成就了全片最基礎的美學氛圍。



日安可頌》描寫一位愛沙尼亞的看護Anna(Laine Magi飾演)應聘前往巴黎照顧一位脾氣怪異,但是家財萬貫的老太太Frida(Jeanne Moreau飾演),一如預期,先是Frida臭罵趕人,最終還是打開大門問Anna說:「你不進來嗎?」



結局不讓人意外,重要在於轉折的細節。





日安可頌》的美學基調在於人生的寂寞。開場戲是Anna坐著公車返鄉,獨對車窗,外頭雪飄,下了車也是沿著堆雪道路踽踽獨行,暗沉的大提琴,伴隨著呆滯的眼神,Anna的人生無疑是行走在雪灰之間。



日安可頌》的主軸則是人老了,是羈絆;人死了,卻是解脫。導演Ilmar Raa的敘事策略兵分兩路,兩弦合奏,韻味就生。



先是離婚多年的Anna為了照顧失智母親,辭去安養院的工作,回家伺候,但那是很難得到窩心回應的現實人生,母親就在生日當天的清晨於睡夢中辭世,Anna的子女可以返家奔喪,卻也無暇陪伴,她才有機會前往巴黎照顧另一位陌生老女人Frida。到了巴黎,Anna才知道Frida有多古怪,因為她早已看透世情,知道唯有自己死了,對身旁的人才是解脫,年華不再的她曾經自殺未遂,只能等著逐日老死,挑剔身旁看護成為她唯一能做的事了。





導演是愛沙尼亞人,Laine Magi也是風韻猶存的愛沙尼亞美女,《日安可頌》的故事底層則是愛沙尼亞的移民血淚史。透過Frida的角色將愛沙尼亞在二次大戰期間,先後被蘇聯和德國蹂躪佔領,以致於不少人流落他鄉的歷史溶入Frida的人生之中,為了落腳,為了生活,她睡了富豪,換來家財,也享受帥氣服務生Stephane(由Patrick Pineau飾演)的青春與肉體,甚至替他買下咖啡館,這份情誼讓Stephane一直耐心成照顧她的晚年,但是等著Frida的死亡,似乎也是Stephane最終的解脫了。



全片對於Frida最犀利的描寫在於頑固的生命堅持,富貴之後,她曾大力照顧流亡巴黎的同鄉,卻也因為任性縱情,幡然變臉,再不往來,即使廿年後再相逢,對利害恩怨的計較,也不假辭色;至於她對早餐可頌的要求,更是一絕,她不肯隨便將就,不吃超市買的冷凍可頌,只吃麵包店現烤的可頌,不對盤,寧可餓肚子亦不勉強;至於她的家居裝潢與穿著品味,更是讓人直擊身家的潛移默化影響,看見Jeanne Moreau詮釋這麼一位難纏的老太太,你會讚歎她還真是法國國寶,舉手投足韻味天成,人情世故的因應轉折有其脈絡,卻絕不陳腐老套,活生生就是從歷史長廊走過來的女人。



日安可頌》的迷人韻味其實在Anna身上,在愛沙尼亞,她獨步雪地,在巴黎,她更是不時夜半獨行,她享受孤單,卻也渴望愛情,面對Frida分享自己的放浪青春往事時,她亦脫口而出說她不會與不愛的人上床,老邁的Frida則是渴望著曾經愛過的人能再陪他睡一晚,激情可以不再,真情卻更珍貴。兩位來自雪國的女人,堅持的事務重點或有不同,卻有著相似情意結,同樣年華不再了,同樣渴望著愛情的溫暖,兩相輝映,成就了動人的黃昏協奏曲。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44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