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草泥馬:艾未未浮雕


電影先讓人看見肉身,繼而讓人看見靈魂,《艾未未:草尼馬》兼而有之,既長見聞,又添膽識。

電影世界最神奇的力量,往往來自於拍攝現場的突發事件,來自超越劇本規畫的靈光閃動。會講中文與希伯萊語的美國紀錄片導演陳愛麗(Alison Klayman)執導的《艾未未:草尼馬》,因為一隻貓一個人,而得著了畫龍點睛的能量。

「草泥馬」是中國國罵的諧音字,是藝術家艾未未用文明包裝後的罵人話語,也是艾未未挑戰中國威權,自貼於額頭上的反動標誌,《艾未未:草尼馬》從選材到片名都已充分展示了電影的挑戰性格,如果沒有採用更高明的象徵,就少了讓人深思回味的餘韻,艾未未家的那隻會開門的貓,即時解決了導演陳愛麗在處理艾未未那種只能「衝衝衝」,來不及轉彎的衝撞快車的敘事結構。

從2006年起在中國住了五年的陳愛麗,在2008年才剛始接觸艾未未時,剛巧遇上了中國逮捕劉曉波事件,撲天蓋地的反民主浪潮並不能淹沒人們追求真相的心,艾未未的挺身對抗國家體制,以及陳愛麗拍攝艾未未紀錄片都反映著知識份子的醒悟與抉擇,但也正因為政治旗幟如此鮮明,《艾未未:草尼馬》除了為弱勢代言發聲的重責大任之外,其實還應在藝術世界上取得一度之地,那隻貓因而發揮了「明喻」的力量。

艾未未愛貓,也養過多隻貓,貓有自己的世界,不太搭理俗人,以貓況人,那種自行其是的本色,還真有名士風流的氣魄,但是陳愛麗卻注意到艾未未家有一隻貓會開門:不管主人是不是關門鎖貓,怕貓亂跑,想出門的貓兒就會跳上門把,用腳一踏,門就開了,愛去哪就可以去哪,《艾未未:草尼馬》選擇了這隻會開門的貓做為開場戲,絕非即興,亦非巧合,而是直接以貓喻人:身材矮胖,人貓相近;出入自主,人貓一族;慵懶精明,人貓同源。中國可以封鎖艾未未的微博,警察可以打他,可以軟禁他,但是這隻胖貓自有因應之道,他根本就是那隻會自己開門的貓兒。

至於「人」,自然指的就是艾未未本尊了。《艾未未:草尼馬》中的艾未未其實會讓人想起拍攝過《柯倫拜校園事件》和《華氏911》等片的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有信念,有勇氣還有行動力的鬼才。

《艾未未:草尼馬》的本質,其實是向透過「草泥馬」的粗口抗爭,向世人介紹艾未未其人其事,北京奧運的鳥巢體育館只是他的藝術設計才情,電影核心是他在四川地震後,不相信官方公報,展開追蹤究竟豆腐渣校舍工程害死多少學生的「公民調查」展開,其間兼及了他如何惹惱官方,警察跑到他的旅館查房,竟然還使暴出手,一直到報官不理,乾脆自己上門找動人警察......凡此種種,充份展現了他善用媒體,利用媒體的機伶性格,但是他也有足夠手段,能夠讓擋路的、攔路的的人與事都再也無所遁形,兇暴的人最後變成尷尬的人,《艾未未:草尼馬》的內容趣味,恰是一頭精於世故的狡滑老貓,不耐煩地反咬了陳舊社會一口的反噬動作,艾未未的行動力量,更具體實踐了存在主義作家卡繆的「我反叛, 因此,我存在」的理念,畢竟「荒謬」與「反叛」,正是「理性的人」遭遇到「毫無道理的世界」 唯一能夠採取的姿態。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集權體制下,有多少人敢對抗政府?又有多少人想得出突破政府封鎖的「策略」?《艾未未:草尼馬》所引介的對抗手段,已經儼然革命教材,對當代年輕人都能帶來啟蒙震撼的。

除了政治,《艾未未:草尼馬》更值得一書的是電影除了突顯爭議,亦不忘回到藝術與人性層面,多元審視這個人的複雜面向。就藝術而言,慕尼黑的「So Sorry」展覽,讓人看見他的大器與卓見(用幾萬個書包組成的書包牆來悼念川震死難的孩子,搭配「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過七年」的標題字句,誰能不痛心?不驚心?);就人性而言,電影亦未迴避他除了妻子,還有情人,還有未婚生下的兒子的真實素描,就算陳愛麗只是輕輕帶過,不曾去碰觸敏感的情愛糾結,亦也算是完成了藝術家的浮雕了。

好的紀錄片,首先讓人看見「真實」,繼而勾動人心思維,《艾未未:草尼馬》不忘告訴大家,就算艾未未天生反骨,一旦被官方拘禁後,還是會有噤聲無語的無奈時刻,他的傲骨,讓人欽佩;他的軟弱,讓人唏噓,《艾未未:草尼馬》得能兼備這些元素,自是更值得讓人再三咀嚼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368】 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