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給未來的我:昨天的歌


用一首歌,透過一首曲子,來喚醒或記憶往事,其實是最煽情的人生滋味,《給未來的我》(L'âge de raison)就透過莫札特「A大調豎笛協奏曲」讓人心與記憶都為之酥軟了。

看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的影迷,一定不會忘記莫札特。

電影開場時,我們就先聽見了帶著沙啞聲響的留聲機正在播放著莫札特的「A大調豎笛協奏曲作品622(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A (K.622))」,然後才是飾演女主角Karen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以黯啞的嗓音訴說起她難忘的非洲往事: 「我曾經在非洲的恩貢山腳下有過一座農莊(I had a farm in Africa at the foot of the Ngong Hills)...」當然,她難忘的還有戀人Denys(由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飾演),「野營時,會帶著留聲機,三把來福槍,一個月的補給,還有莫札特(He even took the Gramophone on safari. Three rifles, supplies for a month and Mozart)。」



到非洲聆聽莫札特,對於到異域打拚的Karen而言,至少有以下四層意義:

首先,到非洲開墾拓荒,盡是汗水勞力,唯獨聽見莫札特,才滿足了往日重現的思鄉情懷。

其次,全都是愛人Denys送她留聲機,她才能享有這種聆賞古典樂的精神生活,飲水思源,點滴在心頭。

第三,Denys也是莫札特迷,每回忙完農稼歸家,遠遠聽見家裡正播放著莫札特的樂音,就知道是Denys來訪,頓時臉上就有了笑容,那是小女生才有的浪漫情思。

第四,Denys充滿了童心,到野外旅遊時,還突發奇想,想要讓猴子也能聆賞莫札特(雖然聽的是「D大調嬉遊曲作品第136號(Divertimento in D Major KV 136)」),天籟撞見野猴,說不定會激發意想不到的美麗邂逅?


從「A大調豎笛協奏曲」到「D大調嬉遊曲作品第136號」,所有沾上莫札特指觸的樂音,都堪稱是《遠離非洲》最優雅的聲音符號,白人的優雅、階級、身份與浪漫全都在莫札特的樂音包裝下,展現了迷人的色彩。雖說這首「A大調豎笛協奏曲」,早在《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綠卡》(Green Card)到《偷香》(Stealing Beauty)都曾出現過,但是沒有一部作品比《遠離非洲》更能掌握莫札特的迷人魅力,以絕唱名之,應不為過。

莫札特在1791年12月5日辭世,這首「A大調豎笛協奏曲」則是在1791年10月16日才在布拉格的Stadler音樂廳公開首演,那是莫札特生前最精華的才情展示了,每回聽聞,都讓人有春蠶至死絲方盡的感動。

相信法國導演Yann Samuell亦曾有類以的感動,所以才會在《給未來的我》(L'âge de raison)中讓「A大調豎笛協奏曲」再度扮演起動人的親情與煽情力量。


《給未來的我》描寫一位名叫瑪格麗特(Marguerite)的女孩,因為父母離異,家境又清苦,獨力撫養她們姐弟長大的母親,困於生計,連瑪格麗特鍾愛的豎笛都給典當掉了。瑪格麗特小學時曾在音樂會上獨奏演出「A大調豎笛協奏曲」,也親眼瞧見離家出走的父親偷偷來到音樂會,聆聽她的吹奏,這首曲子是她童年時光最美麗的回憶之一,但是正因為童年太苦了,她早早就立下志願,絕不回頭,從此只往前看,也往錢看,偏偏在事業有成的四十歲前夕,卻意外接到自己在七歲童年寄給自己的一堆信與筆記,因而想起了不堪回首的童年時光。


這堆童年雜物中,有一卷卡式錄音帶(是的,卅三年的歲月流變,讓卡式錄音機都不知該到那兒去尋找了,《給未來的我》透過時間與器物的對比,製造了許多文明演變的趣味,極富巧思),但是這卷卡帶中,就保留著當年她演出「A大調豎笛協奏曲」的錄音,單軌又樸質的錄音,訴說著最最素樸的童年光影,那份簡單,那種單純,絕非如今只斤斤計較著利潤數字的瑪格麗特可以想見,電影中,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飾演的成年瑪格麗特手提著卡式錄音機坐上汽車駕駛車,耳朵聽著豎笛緩緩吹奏的表情,竟然也有如梅莉.史翠普在《遠離非洲》的癡慕神采了。

一部1985年的經典電影,悄悄在一部2010年的法國電影身上烙下了動人的音樂印痕(台灣則是到了2012年初才公映),莫札特啊莫札特,我們怎能不向你致敬?!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352】 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