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大戰巴墟卡:私人經典


電影世界有若浩潮星河,總有一顆星,你會特別留意,想與他對話,《大戰巴墟卡》就是我很愛對話的一顆星。

有些電影,看過即忘,不曾在心頭投下任何陰影;有些電影,卻讓人一見鍾情,終身難忘。


每個人心中都有幾部經典電影,不時就會湧現心頭,大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台灣人以前譯作約翰.赫斯頓)執導的《大戰巴墟卡》(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即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冒險經典。


我是在大學二年級時看見了這部1975年拍攝完成的《大戰巴墟卡》,感動莫名,從此不曾須臾或忘,每回只要有人問我心目中最愛的經典電影片單時,它都在我的前十名片單之中。


前兩天,蘇格蘭愛丁堡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中重新放映了這部作品,為男主角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歡慶八十大壽,在片中飾演忠僕Gurkha Billy Fish 的八十一歲印度男星薩伊德.傑福瑞(Saeed Jaffrey)也在助理扶持下,上台與史恩.康納萊相會。他幽默地指出:「導演約翰.休斯頓早在1956年時就想要拍攝該片了,還好,他沒拍成,否則依照當時的作業模式習慣,他只能找好萊塢男星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和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來飾演英國軍人,再隨便找個墨西哥人演出印度人,還好,約翰.休斯頓他晚了十九年才拍成這部電影,也才有了正宗的英國影星史恩.康納萊和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來演英國佬,還有正宗的印度人,我,來飾演這位小兵。」


大戰巴墟卡》有幾個面向相當有趣,首先,電影脫胎自印度孟買出生的英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齡(Rudyard Kipling)的短篇小說「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但是片中還特別請到影星克里斯多佛.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來飾演吉卜齡,藉由他親自聽聞從雪山餘生的英國士兵敘述的真人實事,帶出這則浪漫傳奇,頗有點夫子自道的「後設小說」小趣味。


其次,《大戰巴墟卡》讓我們看到帝國主義下的白人傲慢與封建主義下的城邦古國,兩位男主角卡馬罕(由米高.肯恩飾演)和達列佛(史恩.康納萊)原本只是混跡印度殖民地的兩位英國小兵,只因相信「富貴險中求」,於是籌畫了生命中最華麗的一場冒險,試圖從印度北上阿富汗探險,靠著先進的槍枝武器,果然順利征服了無數的山區城邦(小國君王劃地為王,享盡榮華,剎那間頭顱就成為馬球的強烈嘲諷),加上他們總有幸運之神加持,演出飛箭不入的傳奇,被愚民崇若天神,再加上達列佛胸前佩戴的同濟會徽章,更被地位神聖的僧侶祭司認定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天神傳人,兩個英國痞子小兵,不但就此「可以為王」,而是直接就被認定為王,接管了亞歷山大大帝遺留下來的財富與宮殿。


我們常用「沐猴而冠」比喻浪得虛名的小人,戴上皇冠,接受百姓膜拜的達列佛,很快就感染上君王大頭症,嘗到頤指氣使的權力滋味後,早已樂不思蜀,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最清楚他底細的卡馬罕則力勸不可,希望他收刮完財富之後趕快下山,偏偏達列佛不但不想煞車,更想娶后納妃,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他們連英雄都稱不上,當然更要顛仆在美人關前了,達列佛刀槍不入的肉身神話就在婚禮當天,被精神狀態陷入癲癇異狀的皇后給戳破了。


我曾經用「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古詩形容《大戰巴墟卡》的男兒心情,其實《大戰巴墟卡》內容非常豐富,帝國主義的掠奪本色,封建社會的愚昧剝削,古老神話的宗教威權、奇風異俗的文化景觀,沾惹貪嗔的人性災殃,沾惹女色的悲慘宿命,都值得大書特書,至於約翰.休斯頓深入摩洛哥山區所拍攝的古文明景觀,以後兩位男主角高唱聖歌,從山谷吊橋墜下的男兒豪情,都讓人動容。


我不確知台灣還有多少人記得《大戰巴墟卡》,我少年時期,曾看過這一部經典,而且深受感動,因此書寫下這段文字,期待有緣人能夠呼應,並傳承感動嘍。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278】 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