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集結號》:戰爭從不廉價


戰爭片的戰爭場面怎能小器?金錢不可少,爆破不能免……

中國導演馮小剛的作品《集結號》讓我想起了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和程小東的《倩女幽魂》。


我不是指《集結 號》像《新蜀山劍俠傳》是武俠神奇電影,也不是指《集結號》有和《倩女幽魂》一樣的神怪傳奇,而是《集結號》如同《新蜀山劍俠》與《倩女幽魂》一般都是向外取經的關鍵作品。差別在於《新蜀山劍俠》與《倩女幽魂》的師父來自好萊塢,《集結號》則是請來《太極旗:生死兄弟》的南韓團隊。


新蜀山劍俠》當年首開風氣,引進了好萊塢製作團隊,學習特效製作與場面調度,東方美學與西方特效有了美麗又讓人驚豔的結合;《倩女幽魂》則是徐克團隊好萊塢取經有成之後,徹底轉化為港式特效的經典作品。


新蜀山劍俠》是1983年的作品,《倩女幽魂》則是1987年作品,兩片距離《集結號》至少都已經二十年以上了,論內容,其實毫無關係;論概念,則意謂著創作者都有擷取先行者經驗,更上層樓的企圖心。


集結號》基本上是兩部電影,前半部強調戰爭慘烈,後半部則描寫英雄落寞;前半段槍炮隆隆,血肉模糊;後半段嘶喊吼啞,人聲至上。馮小剛用前半段的生死搏命來突顯戰爭的荒謬,官兵死守陣地,最後卻成了無名荒骨,無人記憶,無人肯定,犧牲的代價與意義何在?前半段越慘,後半段越烈,《集結號》的對比手法其實是在血泊中換取眼淚的。


戰場上不許可太多感性,只能接受、服從與執行命令,《集結號》的開場戲就是1948年國共戰爭時的城鎮攻防戰,共軍 攻,國軍守,場面像極了史匹柏《搶救雷恩大兵》,最重要的是動作、爆破和攝影機移動的方式都像,差別在於以前華人所拍的戰爭電影,都比較像小兒科,臨時演員或許不少,槍砲或許達達,但是彈著爆砲都平平,《集結號》投下千萬美金的製作成本,學習的就是讓戰爭場面出現華人電影前所未見的質感。


有人批評《集結號》的戰爭場景一廂情願,不夠寫實,攻守之間,不符用兵之道,但從攝影鏡位的選擇,以及人物互動關係的場面調度與影音剪接,《集結號》其實處理得既緊湊又有力,特別是共軍連長喘息,被指導員(輔導員)斥為懦弱,國軍大砲就已經一炮射來,牆倒人飛,指導員血肉模楜,連長發狂的關鍵戲,確實震撼人心。


集結號》的戰爭場面是拍過《太極旗:生死兄弟》的鄭道安(Chung do-ahn)負責特效爆破,朴柱天(Park ju-chun)負責動作及武術指導,再加上唸過北京電影學院李治允出任南韓戲份的製作人,確實展現了外國和尚會唸經的功力,讓以戰爭為背景的《集結號》 終於有了讓人一新耳目的戰爭戲。


做什麼就要像什麼,音樂片的音樂不動人,就註定白忙一場;愛情戲的愛情不迷人,再吻再抱都無效;同樣地,要拍戰爭電影就不能小兒科,挽起袖子血拚一場,觀眾才會動容,付出必要的學費,向有經驗的前輩學習請益,因此也就成了必要的投資。


不過,《集結號》最後的解謎關鍵卻有著一個很殘酷也很吊詭的生命議題:雖說成王敗寇,但是勝利一方卻也可能糟踏無名英雄。


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血淋淋的事實,古今戰役,從來只有大將軍留名,死難小兵全是枯骨,如果不是團長的傳令兵還活著(有人証),不是團指導員還記得全連「失蹤」的往事(好狗運),不但青史盡成灰,英雄悲情其實是無從著力,也無從平反的。《集結號》的死忠因而極其荒謬,《集結號》的平反卻也只成就了連長穀子地的另類英雄情結,因為你還是記不得其他四十七位死難軍士的名姓與容顏。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187】 200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