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神鬼認証》:暗殺記者


電影就是電影,不是寫新聞論文,也不必做平衡報導,殺了記者只是情節催化劑,不必在中情局要不要賠償道歉上做文章,也不必再著墨於衛報是否繼續追求真相,中情局踐踏人命,隨意殺人的行徑,已經在狙殺記者的情節中做到了最強力的控訴,剩下的就交給麥特戴蒙好了,只要他能查出真相,只要他能揭發中情局違法亂紀的真相,衛報記者就不算白死了。

記者為了採訪,死於非命,是悲壯的宿命?還是無奈的際遇?


好萊塢電影《神鬼認証:最後通牒》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副局長為了阻擋殺手情報員揭穿真相,下令在倫敦車站槍殺前往接頭進行採訪的記者。


總部設在巴黎的無國家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eres)曾經統計,在2004年有53名記者因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或是因為表達他們意見而遭到殺害。這個數字到了2006年激增到110人被殺,數字具體說明了記者的工作危險程度。


描寫記者冒險犯難的電影很多,從揭發尼克森水門案真相的《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梅爾吉布遜(Mel Gibson)採訪印尼政變的《危險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到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在《鍥而不捨》(Veronica Guerin)中飾演以女記者身份對抗毒梟的傳奇,成功或失敗,或傷或死,不畏強權,忠於職守,成為記者職業的最高標準,但是《神鬼認証:最後通牒》中大剌剌就在人來人往的車站中槍殺記者的行徑,卻也只能用囂張狂妄到了極點。


更重要的是:那是美國情報特工在英國領土上刺殺英國記者。也就是美國人殺了英國人,而且那位記者還是銷路不小,影響力很大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記者。


劇情起因是由英國影星帕迪康賽登(Paddy Considine) 飾演的英國衛報記者 Simon Ross接獲中情局高幹洩密,揭露了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的傑森包恩,可能是中情局訓練的職業殺手的秘密,結果CIA開始監聽他的對外通訊,而且就在包恩找上他後,一路跟蹤到了車站,攔阻無效,乾脆就由殺手在車站人潮中當街狙殺。


殺記者不是《神鬼認証》的重點,記者一死,重要性頓失,他的權益就無人聞問了,中情局副局長只是打了個電話向局長報告說:「我們捅了樓子了。」人命懸案就到此了結,探出脈絡的包恩於是奔向西班牙和摩洛哥去找真相,電影中也沒有再交代衛報會不會向情治單位要求給個說法,替冤死的記者平反。


電影就是電影,不是寫新聞論文,也不必做平衡報導,殺了記者只是情節催化劑,不必在中情局要不要賠償道歉上做文章,也不必再著墨於衛報是否繼續追求真相,中情局踐踏人命,隨意殺人的行徑,已經在狙殺記者的情節中做到了最強力的控訴,剩下的就交給麥特戴蒙好了,只要他能查出真相,只要他能揭發中情局違法亂紀的真相,衛報記者就不算白死了。


在過去的新聞採訪歷史中,衛報記者採訪時險遭不測的消息,要以2005年時的Rory Carroll事件最為轟動。Rory Carroll當年是自動請調伊拉克採訪,有一天他偕同記者和翻譯前往採訪一位曾受海珊國王欺壓的受害者,要寫下他目擊海珊開庭審判的心情時,在返回住處時,遭武裝份子劫持綁架了卅六小時後,經過多方交涉,才又平安釋回。這起事件或許提供了《神鬼認証》的拍攝靈感,只是電影比現實殘酷,衛報記者這回可是死在自己的家鄉呢。


我只是好奇:衛報老闆怎樣看待這樣的情節?《神鬼認証》借用了衛報的名號,也算是一種置入性行銷嗎?劇情可以突顯記者的神通廣大?還是強調記者為求真相不惜捨身冒險的勇氣?觀眾會不會因為Simon Ross不聽麥特戴蒙的警告,私自行動,以致行蹤敗露,讓殺手一槍斃命,而對記者的驚慌躁進嗤之以鼻?


《神鬼認証》的劇情一氣呵成,沒有太多的觀眾來得及分神去想想這位記者的際遇與後事,我剛巧做過記者,也被黑道打過電話恐嚇,因而才會對這位記者的遭遇多了幾分「感同身受」的同情。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131】 200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