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台灣之夜坎城遲到,國外片商已打包?


若要以華人電影勢力來拉抬擠在多如過江之鯽的宴會中並不算大的「台灣之夜」,影展前期大牌俱在,才是最佳時機。「台灣之夜」等到不少國外大片商皆已打包的24日舉辦,有點失策,除了做事慢半拍以外,恐怕也是場地難求與所費不貲的結果。

2007坎城影展落幕了。


雖然堂堂邁入六十週年,卻沒有想像中的鋪張慶典(其實也沒必要,城中派對早已多到應接不暇,即使party animals恐怕也要分身乏術),而是邀集世界35位知名導演以「自己的電影院」為題,各拍攝3分鐘的短片,以此慶賀。可喜的是絕大多數作品,要不情懷感人,就是幽默有加,加上導演們自身的獨特風格,確實宛如一場電影饗宴,十分過癮。一場下來,全場拍了三十幾次手,也是難得體驗。而這個計畫邀請了五位華人導演共襄盛舉,包括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張藝謀、陳凱歌,也明示了華人作者在國際影壇頭角崢嶸的是哪些人。


華語影人的風光大都集中在影展前半期。16日有王家衛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首映,17日有侯孝賢的《紅氣球的旅行》(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和徐克、林嶺東、杜琪峰三位香港導演合作的《鐵三角》(Triangle)首映,加上舒淇驚喜現身開幕典禮擔當揭幕大任,張震也為主演的韓片《呼吸》(Breath)前來參展造勢,若要以華人電影勢力來拉抬擠在多如過江之鯽的宴會中並不算大的「台灣之夜」,影展前期大牌俱在,才是最佳時機。「台灣之夜」等到不少國外大片商皆已打包的24日舉辦,有點失策,除了做事慢半拍以外,恐怕也是場地難求與所費不貲的結果。我在「台灣之夜」開始前幾個小時就已打道回府,對其成效無能置喙。按媒體報導,侯孝賢、蔡明亮幸好都還留在當地出席晚會(蔡明亮除了坎城六十週年紀念短片外,計畫中的新片《》也在坎城提案尋求資金),也順理成章成為赴會國際影人熱烈親炙的對象。在國內新導演大有收復市場企圖、但電影原創性與藝術性仍有青黃不接的當下,兩位大導演依然是台灣少數國際名牌的事實,也反映在此類電影社交當中。


成千上萬的影人媒體齊聚這個知名度假小鎮的理由,雖然都是「電影」,但絕不僅止於觀眾以為的「電影」。有人期待自己在這裡被發掘、有的則是來此搏版面;有的希望在這裡能挖到會賺錢的影片、有的則是希望自己的電影有人買;同樣的,有人一步登天,摔得慘痛也大有人在。齊聚坎城的,不盡然是「最好」的電影(如果把每個單元的影片都納進來看,「地雷」之多,觀眾實難想像),但「最新」倒是無庸置疑的,就連《索命黃道帶》(Zodiac)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上映日期都排得在坎城首映之後。「首映」是影展的迷思,也是影展昭示其地位與權勢的認證標準(世界首映、國際首映是坎城堅持的特權)。前幾年,如《特洛伊》、《達文西密碼》甚至和坎城合作,讓它們的世界首映與唯一國際媒體記者會都在坎城發生,今年反而沒什麼好萊塢鉅片合作造勢。但看電影的媒體、影評、策展人與買電影的片商,在這麼多大師新銳爭相曝光的盛況中疲於奔命,市場展裡還有數不清的影片等待交易、合作,碰撞出的結果還真是一言難盡。

作者:聞天祥

本期焦點-【v.119】 2007/06/02